口衔天宪手持钧,已是龙墀第一人。
回首三千大千界,此身犹是一微尘。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题山寺扉》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深刻思考和自省。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口衔天宪手持钧,
已是龙墀第一人。
回首三千大千界,
此身犹是一微尘。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己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思考。第一句"口衔天宪手持钧"表明作者已经担任重要的官职,具有很高的地位。"已是龙墀第一人"意味着作者已经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接下来的两句"回首三千大千界,此身犹是一微尘"则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反思。无论在广阔的世界中,自己的地位如何重要,他仍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赏析:
《题山寺扉》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权力和地位的思考。诗中的"口衔天宪手持钧"和"龙墀第一人"表明了作者在朝廷中的高地位,但接着的"回首三千大千界,此身犹是一微尘"则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谦逊和对世界的深思。这种反思和自省使得王安石的诗词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思想价值。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身地位的反思,展示了作者对权力和地位的客观认知,以及对自身渺小的深刻认识。这种思考与自省的态度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较为常见,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文人官员的特点。该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并让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婷婷袅袅出纱窗,坐使红妆万目降。翠袖薄笼春笋十,玉钗初合绿云双。四弦对客追三叠,万唤令人忆九江。曼倩酒狂本无量,为渠潋滟倒银缸。
春晓游禽集,幽庭几树花。坐来惊艳色,飞去堕晴霞。翅拂繁枝落,风添舞影斜。彩云飘玉砌,绛雪下仙家。分散音初静,凋零蕊带葩。空阶瞻玩久,应共惜年华。
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不知何宫殿,东望郁迢嶢。是时青童君,初散通明朝,风涛中破裂,涌出黄金桥,授我玉芝房,服之尘念消。凡骨一朝换,八极坐可超。
溪北溪南雪跨悬,琼楼玉宇照庭前。萸坪竹馆辛夷坞,肯与王维赌辋川。
寺古丹青暗,地幽花木莫。垣墙兵火后,台殿栋梁新。绕屋松声合,铺庭草色匀。春耕迷古垒,野水滟通津。落魄闲来客,萧条禁火晨。重寻旧游地,俯仰十年身。
尺鲤何曾到贾充,太阿曾拟血王戎。泪痕不到沉碑上,似为苞苴走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