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迎门只敝裳,问年还举四山黄。
谁云此院通衢著,渠自长閒人自忙。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题石潭观音院用王枢密庶愚丘正宗韵二首》是宋代赵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石潭观音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与繁忙、闲适与忙碌之间的思考。
译文:
迎门只敝裳,
问年还举四山黄。
谁云此院通衢著,
渠自长閒人自忙。
诗意: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迎门的景象,门前的僧人只穿着破旧的衣袍,显得朴素而平凡。第二句表达了诗人的好奇,他询问僧人的年纪,同时提到了四周的山峦被染上了秋黄的颜色,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第三句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疑惑,谁说这座寺院与繁忙的街道相通呢?最后一句则表达了石潭观音院自成一体的宁静与闲适,不受外界干扰,僧人自顾自地过着宁静的生活,而外面的人们则忙碌着过自己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观音院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态度的思考。诗中的观音院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它与外面繁忙的世界相隔离,保持着自己的宁静。诗人在描绘观音院的同时,也借此对比外面的喧嚣和忙碌,表达了对于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这种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一种生活的境界,即在繁忙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这种境界与当代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的心理需求相契合,使得这首古代的诗词在现代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见明星梦便回,千年桃核长青梅。虽然不是调羹味,曾与将军止渴来。
雪林一夜收寒了。东风恰向灯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圆。绮丛香雾隔。犹记疏狂客。留取缕金_。夜蛾相并看。
别去书音短,愁来客路长。飞魂常故国,举目念殊乡。未暇论奇字,何堪别最良。秋风入边草,意苦不想忘。
深疑蜡作花,貌野中抱幽。冷香不盈阶,意尽仍一流。
久矣东墙绿萼梅,西墙双桂一风摧。儿时我母教儿地,母若知儿望母来。三十四年何限罪,百千万念不如灰。曝簷破袄犹藏箧,明日焚黄只益哀。
背郭二三里,林峦迥出群。千岩蹲古佛,万木驻寒云。楼阁侵天际,烟霞谢世纷。登蜂不忍去,回首日西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