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石桥天下奇,奔湍赴壑潜冯夷。
倚阑俯瞰毛发竦,品题曾读坡仙诗。
画师笔斡造化窟,岂必夜半夸娥移。
蜀天茫茫千万里,仿佛猿声亦如此。
何当谱入朱丝弦,水底鱼龙应洗耳。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王师尹所藏三峡图》是宋代仇远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王师尹所藏的三峡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庐山石桥天下奇,
奔湍赴壑潜冯夷。
倚阑俯瞰毛发竦,
品题曾读坡仙诗。
这四句描述了庐山上一座石桥的奇特之处。作者形容石桥犹如庐山之巅的奇迹,宛如奔流的急湍和深峡的险壑。他站在栏杆边俯瞰,毛发竖立,似乎陶醉在坡仙的诗篇中。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之处。庐山的石桥是天下罕见的奇景,而作者则站在桥上,以一种倚栏杆的姿态,凝视着庐山的美景,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诗仙。
画师笔斡造化窟,
岂必夜半夸娥移。
蜀天茫茫千万里,
仿佛猿声亦如此。
这四句描绘了画师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创造。画师用他的笔触描绘着自然的奇景,仿佛在创造一个神秘的世界。作者认为,画师并不需要在夜晚吹嘘自己的技艺,因为他的作品已经饱含了造化的奥妙。
接下来,作者将视线投向千里之外的蜀天。他感叹蜀天的广阔辽远,仿佛绵延无边。与此同时,他提到猿声,暗示蜀天的辽阔和壮美不亚于庐山的石桥。
何当谱入朱丝弦,
水底鱼龙应洗耳。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期待。他希望有一天,庐山的壮丽景色能够被谱写成美妙的音乐,使人们沉醉其中。他认为,这样的美景就如同水底的鱼龙一样,能够洗净人们的耳朵,给予心灵的净化与启迪。
整首诗词通过对庐山景色和艺术创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崇敬。庐山的奇景和画师的笔触,都展现了造化的神奇和艺术的力量。作者希望这样的美景能够被传颂和传承,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和愉悦。
午睡谁扣门,隔篱唤童子。童子走来报,一二琴首士。摘茗烹沙铫,推窗拂石几。高山流水音,屡弹不肯止。我心本虚淡,无用宫商洗。渊明未尝弦,妙趣岂假此。道士颇不乐,指衣抱琴起。
论士平生妙和神,是谁无此耳轮囷。唤钟作瓮皆堪笑,自是渠侬听不真。
路断江淮已足忧,繁华犹自说苏州。万人金甲城头骑,十丈朱旗郡里楼。麋鹿昔游何处草,雁鸿不似去年秋。忍将一掬东归泪,付与娄江入海流。
红白桃花褪半梢,绿阴汪浅未全交。橹摇远岸日相射,扇落闲阶风自敲。
丁年笔力斡千钧,齿宿于今意转新。樱伐广陵聊作赋,梅开桂岭定宜人。暂从南极通冠冕,会向东方领缙绅。菊有黄花潭有水,愿寻汉事寿佳辰。
铃斋教令得民和,月色今宵十倍多。节物人家俱插柳,霁华田舍可鞭禾。坐中客醉僛僛舞,陌上花开缓缓歌。老子尚堪牵率在,夜归已有木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