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惟幹上人房》

绳床茅屋下,独坐味闲安。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

作者介绍

耿湋,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耿湋,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题惟幹上人房》是唐代耿湋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位苦行僧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

绳床茅屋下,独坐味闲安。
在茅屋的绳床上,独自坐着,享受宁静的安逸。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
这位苦行僧人没有弟子相伴,摒弃了尘世的烦恼,避开了俗世的权贵。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
纷扰的是非之事已经持续很久,炎炎夏日和寒冷腊月都难以改变。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
更加领悟了真实的自性,尘世的心思逐渐宽广起来。

诗中的“绳床茅屋”表现了僧人清贫朴素的生活环境,与现实社会的繁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独坐味闲安”表达了僧人在宁静中体味生活的愉悦,以及摆脱尘嚣所带来的安宁。

“苦行无童子,忘机避宰官”反映了僧人拒绝了俗世的浮华和权力,选择了超脱的修行生活。这也反映了佛教的价值观,强调超越尘世,寻求内心的净化。

“是非齐已久,夏腊比应难”传达了世事纷扰难以避免,无论是炎炎夏季还是寒冷腊月,人们的烦恼和纷争都会存在。

“更悟真如性,尘心稍自宽”则表达了僧人在修行中逐渐领悟真实自性的意义,内心逐渐变得宽广,减少了对尘世的牵绊。

整首诗传达了僧人追求超脱尘世、修行苦行的精神,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以及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净化与解脱。这种超越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

  • 《刘子高赠王明善依韵以和》

    匡庐之山瀑布泉,老子结社来何年。林间经罢常随鹿,云外樵归或遇仙。坐石有时巾挂树,焚香终日袖携烟。市南别有秋江水,种得花开总是莲。

  • 《和张少卿丈再到洛阳》

    当年曾任青春客,今日重来白雪翁。今日当年已一世,几多兴替在其中。

  • 《诸人颇有和余百梅诗者各赋一首》

    诗境千梅匝草堂,参军今又课梅忙。悬知句子追群谢,每见乡人说季方。处士骨寒谁得髓,老夫鼻塞尚闻香。诸君摘出惊人语,玉篴横吹入乐章。

  • 《诉衷情》

    初开江月透双林。隐映素波深。风恬湛然莹净,清夜好知音。白醪酒,自然斟。信时吟。无萦无系,豁畅开怀,一任浮沉。

  •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

    诏书征拜脱荷裳,身去东山闭草堂。阊阖九天通奏籍,华亭一鹤在朝行。沧洲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今日却回垂钓处,海鸥相见已高翔。

  • 《临江仙(杜安人生日)》

    九十秋光三十八,新居初度称觞。青衫彩服列郎娘。孙枝无处著,犹欠两东床。尽是当年亲手种,如今满院芬芳。只凭方寸答苍苍。个中无尽藏,谁弱又谁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