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悟性寺卧云堂呈源上人三首》

一片闲云逗半空,僧闲况复与云同。
梦中不向华胥路,直出无何入大通。

作者介绍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题悟性寺卧云堂呈源上人三首》是宋代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片闲云逗半空,
僧闲况复与云同。
梦中不向华胥路,
直出无何入大通。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寺庙中的一片闲云,在半空中自由自在地漂浮。僧人心境宁静,与云一起享受宁静与自由。诗人表示自己不愿意在梦中追逐虚幻的华胥之路,而是直接走向无边无际的大通途径。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闲云和僧人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追求宁静和自由的心态。闲云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僧人的心境相得益彰。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不愿意追逐虚幻的名利,而希望直接走向广阔无垠的境界。诗中的“华胥路”和“大通”可以理解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前者追求虚幻的梦幻境界,后者追求无限的开阔和通达。诗人选择了后者,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的境界。

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语言简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内心追求的向往。它引发人们对于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俗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境界升华的文化特点。

  • 《秋晚杂兴》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媿淡生涯。聊将横浦红丝磑,自作蒙山紫笋茶。

  • 《即席》

    家住丛台旧,名参绛圃新。醉波疑夺烛,娇态欲沈春。伴雨聊过楚,归云定占秦。桃花正浓暖,争不浪迷人。

  • 《上李丈尚书》

    天孙司经纬,专巧上帝旁。星缕日月针,几经补苍苍。弭节游人间,帝服无文章。寒女一机素,未知作衣裳。再拜愿祈巧,精神通渺茫。但恐云车回,虚无往路长。

  •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

  • 《争族侄入幕》

    冲寒谒子陵,好挹钓台清。若遇多梅处,须宽半日程。少年先器识,实地作功名,太守贤明甚,当如事父兄。

  • 《过采石有感》

    短衣射虎早霜天,叹息南山又七年。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平波漫漫看浮马,高柳阴阴听乱蝉。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