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谷索岩路始穷,隔林遥望一门通。
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
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
劳生又逐轻舠去,珍重高僧解苦空。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象耳山寺》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文同。这首诗描绘了象耳山寺的景色和意境,表达了对修行僧人的敬重和对佛法解脱的向往。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转谷索岩路始穷,
隔林遥望一门通。
溪山俱在见闻外,
台殿尽藏怀抱中。
像阁罘罳明海日,
经幢璎珞撼天风。
劳生又逐轻舠去,
珍重高僧解苦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象耳山寺为背景,描绘了山寺的景色和氛围。第一句“转谷索岩路始穷”,表达了作者穿过峡谷、攀爬崎岖的山路,到达了象耳山寺的门前,意味着作者的努力和艰辛。第二句“隔林遥望一门通”,描述了从山林之中远远望见山寺的门户,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溪山俱在见闻外,台殿尽藏怀抱中”,表达了作者身处山寺之中,周围的溪水和山岭都在眼前,景色美丽壮观,但作者的目光超越了这些景色,将目光投射到寺庙的台殿之中,暗示了作者对佛法的关注和追求。
下面两句“像阁罘罳明海日,经幢璎珞撼天风”,描绘了山寺内的像阁,其上的佛像宛如明亮的太阳,经幢上挂满了华丽的珠宝,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这些景象引发了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敬畏之情。
最后两句“劳生又逐轻舟去,珍重高僧解苦空”,表达了作者对修行僧人的敬重和渴望,他们放下尘世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作者希望珍惜和尊重这些高僧,因为他们能够帮助众生解脱痛苦和空虚。
整首诗通过描绘象耳山寺的景色和表达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展现了山寺的神秘、庄严和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修行僧人的敬重和对苦空解脱的追求,给人以思考生命意义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启示。
新霜脱衰叶,寒日下疏蓬。岸细低疑尽,波平阔似空。桥通越谿水,帆带剡川风。何处鸣箫鼓,丛祠杳霭中。
林中独坐欲中宵,落叶纷纷触坏袍。月影渐移蛩韵急,露华初上鹤声高。四时催老秋偏感,万事萦心夜更劳。犹赖清风知我意,频吹庭竹助萧骚。
忽尔严冬设脍,更于晴日观梅。人道荒寻邂逅。我忻良集而来。
海棠别得一风光,恨不生香转曲廊。春睡太真困未足,胭脂露冷湿红妆。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一雨洗空碧,江城独倚楼。山吞残日没,水挟断云流。灯影深村夜,钟声古寺秋。西州旧游地,十载此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