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榻一觉睡,冬宵五更长。
窗递清风入,枕边松柏香。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宜兴庵壁》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宜兴庵的冬夜景色,展现了禅悟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诗中的第一句“禅榻一觉睡,冬宵五更长”传达了禅宗修行者的冷静与深度冥想的状态。禅榻上的禅者在宁静的夜晚沉睡,而冬天的夜晚似乎变得更加漫长。这两句表达了禅修者对时间的超越和对生活的平和接纳,给人一种静谧的氛围。
诗中的第二句“窗递清风入,枕边松柏香”描绘了清风吹进窗户,带来了松柏的香气。这里清风和松柏的香气象征着自然界的纯净和永恒,与禅修者内心的宁静和冥想相呼应。窗户的开启也象征着心灵的敞开,接纳自然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冬夜景色的描绘,以及禅悟者的冥想状态,传递出一种宁静、平和和与自然融合的氛围。这首诗词简洁而含蓄,用寥寥数语表达了禅修者对于宇宙的体悟和对生命的领悟,让读者感受到禅宗的心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征衣浪自染京尘,骨相终寒不是清。大似有缘乘下泽,多应无分直承明。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平常行一步,却不堕平常。尽道脚长短,谁知脚短长。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瓶钵绕禅衣,连宵宿翠微。树开巴水远,山晓蜀星稀。识遍中朝贵,多谙外学非。何当一传付,道侣愿知归。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催启五门金锁,犹垂三殿帘栊。阶前御柳摇绿,仗下宫花散红。鸳瓦数行晓日,鸾旗百尺春风。侍臣踏舞重拜,圣寿南山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