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世人忙里老,
生平未始得开颜。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诗中以水流和花落作为隐喻,表达了自然界的安宁和自由自在,与人们繁忙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观察自然,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表达了对于追求内心宁静和快乐的渴望。
赏析:
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水流和花落的描写,与人们繁忙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与人们的忙碌疲惫之间的差异。这种对比使得诗词更加凸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自在的向往。
2. 深入人心的思考:诗中的“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忙碌生活的反思。作者认为忙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而是使人逐渐老去而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与开怀。这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思考。
3. 渴望内心宁静:诗中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的渴望。作者希望能够像水流一样,在急流中保持宁静,在花落时保持从容自在。这种渴望也反映了邵雍对于人生境遇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内心平静和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和快乐的向往,以及对于忙碌生活的反思。通过与自然对比,诗人希望唤醒人们对于内心真正需要的思考,并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肇开元圣千年学,曾是吾家七岁童。门户只今须自力,诗书排日看新功。
匣镜三十年,尘暗不复治。停飡且不寐,所思知为谁。宕子不复返,眇在天一涯。绽衣终当组,道远何能持。明明天边月,三五入中闺。念与子欢爱,不得同光辉。寤言相与共,既觉将何依。
天涯春色已平分,桃李阴阴昼掩门。黄素久无人问字,绿醽时有客来樽。栖迟未叹流光远,寂寞远令此道存。珍重故人勤问讯,暮年忧乐任乾坤。
十里曾闻一啸声,当年猿鹤想犹惊。白云不碍青天路,赢得重来摆手行。
床前何必问云何,霜顶谁将手自磨。可是法身真有病,皱眉头处为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