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阳乌西去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作者介绍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作品评述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阳乌西去水东流,
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敛黛,
不知终日为谁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景色宜人的天津,但作者却感到忧愁和迷茫。阳光偏西,水流向东,时间流逝,秋天来了又去了多少次。四周的远山笼罩在蓝灰色的山青之中,作者不知道自己整天为何而忧愁。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的景色描绘了阳光偏西,水流向东,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作者通过描写远山长敛黛的景象,表达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远山的蓝灰色给人以沉郁的感觉,与作者内心的忧愁相呼应。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迷茫和困惑。作者不知道自己整天为何而忧愁,这种无名的愁苦让人感到无从解答。这种情感的描写,使得诗中的景色与作者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增加了诗词的深度和韵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环境和内心的感悟和思考。它展示了邵雍对人生、时间和存在的思考,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困惑。

  • 《过望亭六首》

    晴河不似雨中看,晴里波纹只簟班。却是雨河新样巧,簟间织出小金鐶。

  • 《偈颂一百五十首》

    贤月宰辅圣明君,好语山中喜得闻。愿饮淳风餐至化,五香敬作一炉焚。

  • 《病起十首》

    酒户诗坛聊尔耳,也吟唧唧醉陶陶。鲸鱼翡翠兼群体,蜾蠃螟蛉视二豪。京洛饮徒烦借问,江湖社友谬推高。可怜小杜醺酣者,浪许诗人仆命骚。

  • 《再经蒋山与诸长老夜话》

    远迹都如雁,南行又北回。老僧犹记得,往岁已曾来。话遍名山境,烧残黑栎灰。无因伴师往,归思在天台。

  • 《春日行歌》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 《游栖真洞》

    黄冠具行舆,邀我游栖真。山家杂水树,野径横荆榛。长松卧苍蛟,乱石错紫鳞。委曲至洞府,积雪开双门。结顶宝盖高,下可容百人。神仙独何之,棋局今犹存。翠子拂不落,衣袖生清芬。山间局未终,浮世三千春。安得从之游,一笑凌层云。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