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寮便坐卧,触目兴何穷。
庭竹留斜日,瓶花怯晚风。
分无依宝社,心已脱尘笼。
回首人间世,枯荣一梦中。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天宁晚集》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郭印。这首诗描绘了僧寮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和对人生浮华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僧寮中的景色,僧侣们静坐或躺卧,令人心生遐想。庭院里的竹子倾斜着投下斜斜的阳光,花瓶中的花儿似乎害怕微风,显得胆怯。这些景象勾勒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述僧寮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尘世的超脱之情。他提到了“依宝社”,意指不再依附于物质的追求,内心已经远离了尘埃的困扰。诗人的心境已经超脱平凡,摆脱了尘世的束缚。
最后两句“回首人间世,枯荣一梦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回首望去,发现人间的荣辱成败都如同一场梦境,虚幻而短暂。这种对人生虚幻性的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于世俗荣华的淡然态度和对超越世俗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人生虚幻的认知。它以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超脱尘世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
千万年之人,千万年之事。千万年之情,千万年之理。惟学之所能,坐而烂观尔。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游丝百尺如堪挽,小虫群飞欣日暖。蒿莱满地不见春,唯有蔓菁迷病眼。无复陵陂间碎金,青苔漫想玄都观。今朝幸值天无风,飞来雌蝶畏雄蜂。村中女儿将插鬓,不信河阳万树红。幽人惜春春已远,把酒属君君自遣,蔓菁开花犹烂熳。君不见西园桃李能几时,此辈天教擅春晚。
池港开门就作桥,朱栏相望压鲸腰。风摇慢折游溶绿,波底何妨著霁霄。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师圣发蒙。尊儒启滞。若括资羽。如金待砺。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一经同雁塔,再入并鸳行。方喜为寮好,那知梦奠伤。学多应损寿,文富幸流芳。有士奇如此,云溪奈閟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