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身安心乐,乃是天人。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人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身安心乐,乃是天人。
天之与人,相去不远。
不知者多,知之者鲜。
身主于人,心主于天。
心既不乐,身何由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关于天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人应该学习天的方式来修养心性,以及学习人的方式来修身养性。当身体与心灵都得到安抚和快乐时,才能称之为天人之境。诗人指出天与人之间并不相隔遥远,只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人的身体受人支配,而心灵受天支配。如果心灵无法获得快乐,身体又如何能够安定呢?
赏析:
《天人吟》这首诗词以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提出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即学习天的方式来修养内心,以及学习人的方式来修身。通过这种修行,人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成为真正的天人。诗中的"天与人相去不远"表明了天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通过修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诗人指出,很多人对于这种天人之道并不了解,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整首诗词简练而富有哲理,以对比和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修行的观点,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性,以及心境对于身体安宁的影响。这首诗词启示人们应当关注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快乐,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幸福。诗词结构简练,言简意赅,使人读后留下深思。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春供馈妇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截竿可举北溟钓,欲赠溪翁谁姓任。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冲寒暂行役,遗汝以青毡。要识夜眠处,当如亲膝前。凊温供子职,清白保家传。小令多堪法,毋颛字画妍。
柳颦花困,把人间恩怨,尊前倾尽。何处飞来双比翼,直是同声相应。寒玉嘶风,香云卷雪、一串骊珠引。元郎去后,有谁着意题品。谁料浊羽清商,繁弦急管,犹自余风韵。莫是紫鸾天山曲,两两玉童肩并。白发梨园,青衫老传,试与留连听。可人何处,满庭霜月清冷。
放蕊争先见菊彫,逐花旋拆天桃夭。若为耐久还柔脆,莫折仙枝本易摇。
客窗连日雨,晨发趁晴光。秃鬓去秋老,倦心愁路长。终须山坐静,有感水流忙。更有难言处,乾坤事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