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天禧寺竹》

万个碧琅玕,两傍荫潭沼。
丛深蔽岩麓,干直露云表。
刹影下交加,山房上环绕。
昔尝止鸣凤,今肯栖凡鸟。
笋抽龙种瘦,箨坠孙枝小。
美胜会稽箭,珍逾汶阳篠。
兔园名非奇,渭川比终少。
樵删草根变,客玩茶烟燎。
创亭僧意高,谕佛禅心了。
吾爱有霜筠,一到忘昏晓。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天禧寺竹》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竹林景象,展现了竹的高洁和清雅之美。

诗词中的竹林被形容为"万个碧琅玕",形容竹子的颜色如碧玉一般晶莹剔透。竹林两旁的水潭荫蔽,增添了一份清凉和宁静的氛围。竹丛茂密地遮蔽着山脚下的岩石,而竹子的干直挺拔则直接穿破云霞,高耸云表。在竹林的投影下,山房犹如被竹影环绕。诗人提到了过去曾有凤凰在此停歇,而现在普通的鸟儿也能在这里栖息。竹笋嫩绿的芽苗像龙一样蓬勃生长,而竹叶则像小孙子一般娇小而婉约。这里的竹子美丽胜过会稽名箭,珍贵胜过汶阳的竹笋。这个竹林的园子并不奇特,但在渭水边却比其他地方少见。

诗中还描绘了一位僧人在竹林中修行,他的心境高远,悟道于佛。诗人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一旦来到这里,他就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这首诗词通过对竹林的描绘,展示了竹的高洁、清雅和自然之美。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僧人修行的敬佩,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深深的喜爱和投入感。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意境,使人领略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 《野堂》

    姓名无复世人闻,静处何妨独策勋。久矣不堪东阁客,归哉无媿北山文。横林霜近有丹叶,平野雨余多断云。更喜鸬鹚来渐熟,一溪烟水与中分。

  • 《东林寄别修睦上人》

    行心乞得见秋风,双履难留去住踪。红叶正多离社客,白云无限向嵩峰。囊中自欠诗千首,身外谁知事几重。此别不能为后约,年华相似逼衰容。

  • 《杂兴》

    粟无人馈方差快,门有僧敲未绝幽。岂是耄荒深绝物,从来不惯惹闲愁。

  •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 《生查子》

    一岁会盘洲,月月生查子。弟劝复兄酬,举案灯花喜。曲终人半酣,添酒留罗绮。车马不须喧,且听三更未。

  • 《入桐江》

    奔流千折下,峭壁两崖分。樵径冲江雨,渔舟宿岭云。布帆林杪见,水碓月中闻。独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