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尘明极强分离,菩萨如来是阿谁。
既道本来无一物,将何芥子纳须弥。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是宋代诗人郑清之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地孕育了两位古老的禅师,他们传授佛经和佛陀的教诲,我回答他们的问题用了十首诗。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佛教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特别是关于真实本性和宇宙无限的思考。诗人与两位禅师对话,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宇宙本质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佛教教义的一些重要概念。以下是对每句的解析:
1. 余尘明极强分离:
"余尘明"指的是我自己,"极强分离"意味着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寻求真实本性和超越一切物质束缚的境界。
2. 菩萨如来是阿谁:
"菩萨"和"如来"是佛教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代表觉悟和成佛的境界。"阿谁"则是在问佛陀的真实本性是什么。这句话探讨了佛教中关于佛陀和菩萨的本质和境界的问题。
3. 既道本来无一物:
"本来无一物"是佛教概念中的真实本性的表达,指的是超越相对世界的真实存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中关于真实本性的理解。
4. 将何芥子纳须弥:
"芥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种子,"须弥"是佛教中描述宇宙的名词,意味着宇宙的广大无限。这句话问到了如果宇宙本身是无限的,那么如何将微小的芥子纳入其中,表达了对宇宙无限性的思考和质疑。
整首诗词通过对佛教教义中关键概念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本质的思索和对超越世俗的追求。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佛教的哲学问题,展示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宇宙奥秘的追求。
足疾惟妨拜,登临故自如。深知造物意,遣遂此心初。东坞闲看竹,西溪独钓鱼。暮归犹未倦,把卷遶前除。
危桥横古渡,村野带平林。野鹜寒塘静,山禽晓树深。雨微风矗□,云暗雪侵寻。安道门前水,清游岂独吟。
一门翰墨森圭壁,诸老题评粲锦花。珍重云仍好收拾,夜虹贯月定君家。
莫笑幽栖僻,谋生亦未疏。残囷具薄粥,半俸补残书。均节贫无患,安恬疾可除。虽云苦寒近,随手蓄薪樗。
天畔峨嵋簇簇青,楚云何处隔重扃。落花带雪埋芳草,春雨和风湿画屏。对酒莫辞冲暮角,望乡谁解倚南亭。惟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
同归五湖住,一水见君家。渔父迷初路,居人认落花。御贫多种菽,为圃却宜瓜。共是裘羊侣,往来忘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