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见童数树凉,两三桅子野花香。
荒山赤日相逢处,便是天台见石梁。
项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据本集卷四《内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来”推定),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书省正字,五年,爲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书卷八),移通判重庆府。入庆元党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二),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爲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臺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项安世诗,以《宛委别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爲底本。校以清吴长元钞本(简称吴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亭午热甚过石子涧》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午后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亭午热甚过石子涧,
在炎热的午后,酷热更胜于石子涧,
(译注:石子涧指的是一个山涧的名字,暗示了这里非常凉爽)
朝代:宋代,作者:项安世
一掬见童数树凉,
一把水倒在手心,感受到孩童树下的凉爽,
(译注:掬,古代指用手心捧取)
两三桅子野花香。
两三艘船只上野花的香气弥漫,
(译注:桅子,指船上的帆柱)
荒山赤日相逢处,
在荒山之间,与炽热的太阳相遇之处,
(译注:赤日,指炎热的太阳)
便是天台见石梁。
便是像是天台上看到石梁那样。
(译注:天台,指高处,石梁,指山上的石桥)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炎热的午后景象。通过描写一把水倒在手心的凉爽感受和船上野花的香气,诗人表达了在炎热的午后寻求凉爽和舒适的愿望。诗中的荒山和赤日则增添了一种荒凉和炙热的氛围。
诗中的“天台见石梁”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它象征着一种理想状态,一种在荒山与赤日中寻找到凉爽和舒适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现实的局限,使人心灵得到一种安抚和满足。
这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和景象展示了炎热午后的景象,并通过荒山和赤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凉爽和舒适的向往。诗人借用天台见石梁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状态,给人以心灵的安抚和满足。
风急滩声乱,云红雪意酣。空庭初霰集,寒砚忽冰涵。天造推移密,人情冷暖谙。江头聊问信,春到一枝南。
宠新卿典礼,会盛客征文。不失迁莺侣,因成贺燕群。池台晴间雪,冠盖暮和云。共仰曾攀处,年深桂尚熏。
忆昔相从夜诵时,子垂两髧我初髭。梧桐叶落犹无睡,桃李春归总不知。我已悬车老岩岳,子方敛板走阶墀。莫嫌衰病人皆弃,桂岭梅花寄一枝。
挟册东皋下,从人笑未玄。传真秧马帖,参透牧牛篇。列岫窗前月,平湖坞外烟。似蒙稽古力,钟鼎岂其然。
条风斯应,候历维新。阳和扈蛰,品物皆春。篪簧协奏,簠簋毕陈。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肩舆行到竹边村,竹里僧房尽闭门。小洞颇闻三里近,残僧今有一人存。旋沽薄酒欺寒力,未怯春泥踏雨痕。笑觅梅花伴归去,断桥流水月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