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桐柏观》

鸟道寒藤结,洞门苍藓深。
楼台在山畔,松桧出云心。
土暖春长在,峰高月易沉。
羽衣祠太乙,香冷石坛阴。

作者介绍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桐柏观》是夏竦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间观景的场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宗教信仰元素,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神秘力量的敬仰。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鸟道寒藤结,洞门苍藓深。
楼台在山畔,松桧出云心。
土暖春长在,峰高月易沉。
羽衣祠太乙,香冷石坛阴。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集中在自然景物和宗教信仰方面,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神秘力量的敬仰。

诗词以描绘"鸟道"和"洞门"为开篇,表现了山间景色的清幽和幽深。"鸟道寒藤结"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穿梭其中的景象,"洞门苍藓深"则展示了洞口被苍翠的藓苔所覆盖,给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楼台在山畔,松桧出云心"描绘了楼台矗立在山脉旁边,松树和柏树高耸入云,似乎与天空相融,给人一种高远和庄严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土暖春长在"表明大地逐渐回暖,春天的气息长久存在,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到来。"峰高月易沉"揭示了山峰高耸入云,月亮升起时容易被山峰遮挡,这里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最后两句"羽衣祠太乙,香冷石坛阴"涉及到宗教信仰,"羽衣祠"是指祭祀太乙真人的祠堂,"太乙"是道教中的神仙,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香冷石坛阴"则是在形容祭坛上的香烟逐渐消散,石坛处于阴暗的环境中,给人以肃穆和神秘感。

整首诗以山间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宗教信仰元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景仰和对神秘力量的敬仰,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变化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意境深远的语言,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哲理思考。

  • 《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兼纪瑞物物·初出淝口入淮》

    东风百里雪初晴,淝口冰开好濯缨。野老拥途知意重,病夫抛郡喜身轻。人心莫厌如弦直,淮水长怜似镜清。回首夕岚山翠远,楚郊烟树隐襄城。

  • 《粉笺题诗》

    三月江南花满枝,风轻帘幕燕争飞。游人休惜夜秉烛,杨柳阴浓春欲归。

  • 《大圆智镜》

    普庵非相亦非名,达本忘情不见人。孤月全收无意识,桂轮独耀绝纤尘。三祗一念汤消雪,万行须臾火烁冰。到此何劳声色问,共君本自镜圆明。若将铜器作天真,背黑面青赚学人。本性如空含万物,妙明寂照岂容尘。山河石壁三春雾,空色全彰六月冰。智自圆明非我所,不拘日月定光明。

  • 《凉州行》

    凉州四面皆沙碛,风吹沙平马无迹。东门供张接中使,万里来宣布袄敕。敕中墨色如未乾,君王心念儿郎寒。当街谢恩拜舞罢,万岁声上黄云端。安西北庭皆郡县,四夷朝贡无征战。旧时胡虏陷关中,五丈原头作边面。

  • 《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赐休暂解簿书围,醉草今年颇入微。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临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稀。樨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

  • 《初春次文友韵》

    原郊稚绿未成苍,芽甲森森似蝟芒。急景不堪乌兔路,新年又见燕莺忙。看看地列千机锦,冉冉风传百和香。人事不如春事好,芳菲徒自满河阳。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