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扬州时有下江兵,兰陵镇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郭,秋风鹤唳石头城。
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
曲几书留小史家,草堂棋赌山阴野。
衣冠若话外台臣,先数夫君席上珍。
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歷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瘖,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赋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復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祕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勅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者流,时论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今编诗四卷。
《同崔傅答贤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洛阳是才子的故乡,而我是客居姑苏(即苏州)。桂苑之地与我非同一方,不是故乡的熟悉街巷。
九江的枫树经历了几次的青葱,而泛舟在扬州的五湖之间却只见白茫茫一片。
扬州常有下江的士兵,他们在兰陵镇前吹奏着笛声。夜晚,火光映照着人们归去的路,显得富春郭(地名)更加繁华。秋风中传来鹤唳的声音,回响在石头城(地名)上。
周郎和陆弟是宛如知己的朋友,他们在溪水边共舞,唱着白纻(指染白的蓝色绢布)歌曲。曲几上书留着小史家(指留宿的客人)的信息,草堂上下着象棋,山阴野地的景色一览无余。
衣冠如此,仿佛在讲述中朝台臣们之间的闲话。他们为夫君数位珍贵的宴席。更有传闻说台阁中寻求三言两语的风雅之言,遥想起他风流如何,可称得上第一人。
这首诗词以王维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扬州的风景和人物,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融入了王维一贯的闲适心境和旅游心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示了他对客居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留恋之情。整首诗平和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家乡、友谊和风雅之事的怀念和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特点。
环池皆名山,山深积苍翠。长夏晴雪飞,无云亦阴翳。
冶父方丈,了无遮障。拳踢相应,当仁不让。妙转绵绵一脉通,谁知灭却临济宗。
南濒清渭北洛水,寒沙东西横百里。中条太华塞秦关,众川无归皆潴此。地维忽断两山高,帝罚罔功五丁死。波飞波激走东溟,积雪回汀拥都鄙。坡陀起伏接城门,荐草甘泉国马屯。云昏雾暗天驷下,星宫夜失房宿尊。骅骝骐骥种各有,一一六印官字存。开元籍马七十万,监苑旧政宜讨论。
大道渊源,高真隐秘,风流岂可知闻。先天一气,清浊自然分。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幽微处,无中产有,涧畔虎龙吟壶中,真造化,天精地髓,阴魄阳魂。运周天水火,燮理寒温。十月脱胎丹就,除此外、皆是傍门。君知否,尘寰走遍,端的少知音。
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文窗斜对木香篱,胡粉薄施细作眉。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