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为爱荡中莲,万里清风驾客船。
两壁青山看不尽,举头天际有飞鸢。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同存子侄造成莲荡舟中作》是宋代阳枋的一首诗词。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这一次的旅行是为了在爱荡的中莲上,乘坐客船驶过万里清风。两旁的青山无论怎样看都看不尽,抬头仰望天际还能看见飞翔的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子侄一同乘坐莲荡舟,行驶在广袤的大自然中。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亲情的珍视之情。通过描绘山水和天空中的景象,诗人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首句“此行为爱荡中莲”表达了诗人对莲荡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莲荡象征着纯净和宁静。接着,“万里清风驾客船”揭示了诗人与子侄们乘船游览的情境,清风象征着舒适和宜人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两壁青山看不尽,举头天际有飞鸢”描绘了周围的山峦和天空中的飞鸟。青山延绵不绝,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飞翔的鸢则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束的精神,给人以开阔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丰富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家庭亲情的感激之情。诗中流露出宁静、舒适、和谐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与人的融洽共生,以及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衡门邻晚岛,环堵背寒岗。片月通萝径,幽云在石床。客游抛鄠杜,渔事擬沧浪。管乐非吾尚,昂头肯自方。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天上优游侍从臣,还乡书锦坐生春。不矜富贵知余事,同访溪山有故人。方外笑谈无畛域,雨余泉石长精神。西林路口嗟轻别,善护青云万里身。
北出阴关去,何人肯待君。无青山拥晋,半浊水通汾。雁塞虽多雁,云州却少云。兹游殊不恶,莫恨暂离群。
结发好名山,遨游遍吴楚。东游不到天台路,长忆兴公赋中语。赤城焕高霞,翩然空中举。灵溪碧草春凄凄,瀑水和风响秋雨。我欲振金策,飘飖凌九垓。游神不死庭,回光眺琼台。手招丹丘人,共卧石上苔。红颜去人不复返,老大求仙嗟已晚。生今一去愁人心,赠生《赤城图》,听我赤城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