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鶱.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由率府参军累官右补阙,论斥权佞,改起居郎,寻出为虢州长史,復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戎陕服,委以书奏之任,由库部郎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领幕职。使罢,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焉。集八卷,今编四卷。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胡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鶱.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大军驻扎在潼关,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战胜胡寇的期待。
首先,诗歌描绘了潼关的景象,旌旗遍布、兵马如云,形容了大军的威武和庞大。接着,描述了诸将们得到朝廷的恩赐,但却没有见到他们的战功,只能听到歌吹的喧嚣声。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诸将们应该积极投入战斗的期望。
之后,诗中出现了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的描写,暗示了儒生们对于时事的顾虑和无言的困境。作者从关东来到潼关,思念与故人论道。他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儒学之士要在廊庙中仕宦,而不能在外地发展。这种思考也反映了岑参对于时代风气的质疑和思索。
最后,诗中表现出作者离别时的忧愁,他看到了西岳,目睹了仙掌明朝暾的景象,也听到了春风带来的喜悦。然而,他也感到各自限官守的困局,无法一起享受凉温。与此同时,作者也不忘离别时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词通过对潼关军事和儒学之士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危和时代状况的关切。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离别时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露白草犹青,淮舟倚岸停。风帆几处客,天地两河星。树静禽眠草,沙寒鹿过汀。明朝谁结伴,直去泛沧溟。
积两初收晓寒重,野人忽作清都梦。宫墙柳色绿如染,仰视修门岌飞动。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驰鞚?春光如昔交旧少,肺肝欲写谁堪共?颇闻天阍有疑事,通明殿下方佥议。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巨石亭亭缺齧多,县知千古也消磨。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明仲竄蛮烟,钦夫弃盛年。空令后死者,有泪滴遗编。
倾城得意已无俦。洞房连阁未消愁。宫中本造鸳鸯殿。为谁新起凤凰楼。绿黛红颜两相发。千娇百念情无歇。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碧玉宫妓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张星旧在天河上。从来张姓本连天。二八年时不忧度。旁边得宠谁相妬。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随阳来朔漠,刷羽泛潇湘。只恐音书断,宁辞道路长。塞云迷远阵,江月引疏行。到处多矰缴,休言足稻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