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都城会,论交戊午班。
故书虽绝迹,晚景自贪闲。
契阔形骸外,参差出处间。
重来风作恶,黯淡宝莲山。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歷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同知枢密程公挽章二首》是宋代曹彦约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忆起昔日都城的相聚,谈论交往的伙伴。旧书虽然已经消失,晚年的景象自由自在。情谊广泛超越形骸,错综复杂的场景中显现。重返时光,风景变得险恶,宝莲山也变得黯淡无光。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人相聚的怀念和对晚年生活的悠闲向往。作者回忆起过去在都城的相聚,讨论交往的朋友。虽然旧书已经消失,但晚年的景象却自由自在,作者体验到了一种自在和宽广的情感交流。诗中还提到了形骸外的契阔,即超越了肉体的纽带,表达了情谊的深厚和超越时空的意义。然而,当作者重返时光,他发现风景已经变得险恶,宝莲山也失去了光彩,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过往友人的思念和对晚年生活的追求。通过回忆过去的相聚和交往,诗中展现了友情和情谊的珍贵。诗人通过描绘晚年的自由自在和宽广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后的两句描述了时光的流转和变迁,以及社会的不景气,将整首诗带入了一种忧伤的氛围。这种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使得诗词更富有深度和哲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过去友人相聚的怀念和对安逸晚年生活的向往,并以稍显忧伤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慨。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词语,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
汪山复重兮朋友失,长处幽篁兮隔离天日。鸟声无人兮我友来即,久矣不闻德人之言兮,为余发药。嘉若人兮甚好修,兰薰而时发兮,水删德而用柔。有璞连城,方谟匠兮,忍其与斗筲议之。螫吾手而不砭兮,举百体而弃之。为民父母兮,灼子之肤,何能忍。顾白日临辰兮,臣何爱不与俱来
老大天谙练,殷勤月往还。岩峦有奇操,泉石亦清淡。隔浦飞秋叶,开窗看夕山。天心端正月,潭水夜深参。
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
堂堂东坡公,文章万人英。尝和饮酒诗,曲尽今古情。平生不解饮,而独喜客倾。仇池一仙去,九韶瘖不鸣。不知几百年,斯人还复生。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
绝涧移来近市园,又还移入卖花分。体蟠一簇皆心匝,肤裂千梢尚手痕。试问低回随俗态,何如峭直抱孤根。岁寒风节应无恙,鲁兀须知自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