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
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
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
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四年,罢知青州。五年,拜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爲三司使。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年冬,契丹攻宋,准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爲“澶渊之盟”。三年罢相,爲刑部尚书,知陕州。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復拜同平章事、枢密使。八年罢。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爲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干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后十一年,诏復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謚忠愍。有《忠愍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採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爲卷四。《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途中作》是宋代文学家寇准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末楚云端,
行侵苔藓斑。
愁肠不厌酒,
病眼岂逢山。
远路有时到,
宦游无处闲。
却思清渭北,
烟柳掩柴关。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诗人身处秋末的楚云之上,路途渐渐侵蚀了道路上的苔藓斑斑。他的愁肠难以消散,只能借酒浇愁,但即便如此,他的眼病也不可能在旅途中得到治愈。
无论是在远路还是宦游中,诗人都无处寻得片刻闲暇。然而,他心中仍然思念着北方的清渭之地,想象着那里的风景。但现实却是烟雾笼罩了柴关,掩盖了绿柳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短短的四句抒发了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秋末楚云端的描绘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依无靠的状态。行侵苔藓斑描绘了路途的艰辛和漫长,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表达了诗人无法摆脱烦忧和眼病的困扰,暗示了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在旅途中受到了折磨。
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表达了诗人在旅途和官场中的忙碌和无暇顾及他事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孤寂之感。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但现实却是烟雾笼罩了柴关,掩盖了他向往的绿柳美景,给人一种无奈和无法回归故乡的感觉。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以及对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的描绘,传递了一种浓郁的忧郁和无奈的情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雨后清泉绕舍流,悬知耘耜遍南州。占相岁事端无恙,劳苦农人亦少休。好句收功经百炼。弥旬不见便三秋。闲来只原长丰稔,江海白鸥盟共求。
试问宜楼楼下竹,年来应长新篁。使君五岭又三湘。旧游知好在,熟处更难忘。尚念论心舒歗否,只今湖海相望。遥怜阴过酒尊凉。举觞须酹我,门外是清江。
天兵十万勇如貔,正是酬恩报国时。汴水波澜喧鼓角,隋堤杨柳拂旌旗。前驱红旆关西将,坐间青娥赵国姬。寄语长安旧冠盖,粗官到底是男儿。
山自新亭走下来,化为一虎首重回。平吞雪浪三江水,卧对雨花千丈台。点检故城遗址在,凄凉浩叹宿云开。六朝踪迹登临遍,底事兹游独壮哉。
世间何事不可楼,莫为何楼苦苦愁。贵客五更驰宝勒,海翁终日对沙鸥。
山肴野蔌且随宜,约定同来最怕迟。朋友每思相聚乐,尘埃难得有闲时。春回画笔丹青轴,雹落文楸黑白棋。醉客坐间夸俊逸,掀髯连写数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