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侧檐欹瓦欲飘,断垣苔涩树萧萧。
满庭荒草无香火,惟有禽声伴寂寥。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瓦庙》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李廌。诗意描绘了一座破败的瓦庙景象,通过描写庙宇的残破不堪和周围环境的凄凉荒芜,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寥和孤寂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柱侧檐欹瓦欲飘,
断垣苔涩树萧萧。
满庭荒草无香火,
惟有禽声伴寂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瓦庙为背景,通过对庙宇的描写,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庙宇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寂寥情感。
首先,诗中提到的"柱侧檐欹瓦欲飘"表明了瓦庙的残破状态。这里的"柱侧檐"指的是庙宇的柱子和檐口,"欹瓦欲飘"则揭示出瓦片已经松动,随时可能被风吹走的危险状态。这种描写传达了庙宇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印象。
接着,诗人描述了"断垣苔涩树萧萧"的景象。这里的"断垣"指的是庙宇周围的围墙或墙壁已经倒塌,"苔涩树萧萧"则暗示了墙壁上长满了青苔,树木在凄凉中发出萧瑟的声音。这种描写增强了庙宇的荒凉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流转和荒废带来的凄凉景象。
诗的下半部分描绘了庙宇内的景象。"满庭荒草无香火"表明庙宇内已经长满了杂草,没有了香火祭拜,再次强调了庙宇的冷落和废弃。然而,诗人指出"惟有禽声伴寂寥",在这片荒废的庙宇中,唯一能够听到的声音就是鸟儿的鸣叫声。这种寂寥中的禽声,更加凸显了庙宇的孤寂和无人问津的现状。
整首诗通过对瓦庙的描写,以及庙宇周围的凄凉景象和庙内的寂寥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之情。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唤起了读者对庙宇文化遗迹的关注和对荒废遗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情感的思考。
占得春风五日先。至今住处是开元。写真若遇丹元子,只著当时宫锦船。松戴雪,自苍然。八公花下少如前。看来天上多辛苦,且住人间五百年。
叮咛损君德,无言真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卧听春园雨,虚帏寒气侵。闲愁亦底事,只觉扰余心。杨柳交黄鸟,池塘遍绿阴。兴来思蚤起,回步一相寻。
扰扰征人相顾语,萧萧落木不胜秋。
一日老一日,一年贫一年。元无肉食相,且作地行仙。本不营三窟,何须直一钱。村虚樱笋闹,剩放醉中颠。
柳街灯市好花多。尽让美琼娥。万娇千媚,的的在层波。取次梳妆,自有天然态,爱浅画双蛾。断肠最是金闺客,空怜爱。奈伊何。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