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切临风笛,深明隔水灯。
堆场穿鸟雀,暗溜入沟塍。
年使扶行老,船催趁渡僧。
兹游恐未已,著句续先曾。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晚泊》是宋代陈师道的一首诗词。诗意深邃而清新,通过描绘晚上停泊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以清新的笛声、明亮的灯光为开篇,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环境的敏感和细腻感受。"清切临风笛,深明隔水灯"这两句描绘了笛声和隔水灯的特点,给人以音乐的愉悦感和明亮的光芒。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堆场中的鸟雀,以及暗溜入沟塍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和繁忙的一面。这种描绘不仅增加了诗词的画面感,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充实感。
然后,诗人转到人物的描写,通过提到"年使扶行老"和"船催趁渡僧",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这里的"年使扶行老"意味着岁月的推移,人们渐渐老去;"船催趁渡僧"则暗示着人们在匆忙中追逐着生活的方向。这种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给诗词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意境。
最后两句"兹游恐未已,著句续先曾"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留恋和对诗词创作的持续追求。"兹游恐未已"意味着作者对旅途的不舍之情;"著句续先曾"则表示作者希望通过继续写下去,延续先前的创作成果。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运用,诗词传达了一种宁静、深邃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深深院。夜雨过,帘栊高卷。正满槛、海棠开欲半。仍朵朵、红深红浅。遥认三千宫女面。匀点点、胭脂未遍。更微带、春醪宿醉,袅娜香肌娇艳。日暖。芳心暗吐,含羞轻颤。笑繁杏夭桃争烂漫。爱容易、出墙临岸。子美当年游蜀苑。又岂是、无心眷恋。都只为、天然体态,难把诗工裁翦
不到田家又夏初,试从野老访耕锄。稻畦高下水皆足,天意雨晴时自如。学稼我犹慙孔子,问津君且向长沮。宦游何似团栾好,更念怀归畏简书。
金根载耜赴斋宫,晓日东郊望六龙。肯为三推便回辇,直须终亩劝耕农。
舜卿墓表屹东禅,却恐如今不得全。崇胜山中一堆土,故应汝骨尚依然。
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
独起无人见,长河夜泛时。平芜疑自动,落月似相随。楚外离空早,关西去已迟。渔歌闻不绝,却轸洞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