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挽程伯禹尚书三首》是宋代文学家曾几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
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
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
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
诗意:
这首诗词是曾几以挽词的形式写给程伯禹尚书的三首诗之一。诗人回忆起过去在宣和年间的美好时光,当时他和程伯禹一起游玩,相互交流,互相倾诉。他们曾经一起横渡璧沼,乘船登上瀛洲,共同追求理想和远方。
然而,如今程伯禹已经离开,前往千里之外的地方。他离开了仁义之地,离开了曾经共同生活的两个州。诗人对此感到痛心,他没有预料到这样的别离,像华丽的屋宇一样坍塌于山丘之上。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感人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程伯禹的深厚情谊和对别离的痛苦之情。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描述了他们一起游玩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志趣相投和情感交流。然而,程伯禹的离去打破了这种友谊和生活的稳定状态,诗人感到十分悲伤和失落。
诗人通过运用"宣和日"、"璧沼"和"瀛洲"等意象,展示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追求理想的情景。而"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等词语则表达了程伯禹远离的事实和离别的痛苦。最后一句"岂知垂老别,华屋落山丘"以想象力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失落。
这首诗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别离的思考和感受,也展示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深刻洞察。它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巧妙运用,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共鸣。
古寺耸山椒,公堂去不遥。寻僧忘俗虑,盘道出尘嚣。疏箔卷烟雾,明时望泬漻。渔翁江上立,指我在云霄。
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非趋下流急,热使不得住。
我迁海康,实编于民。少而躬耕,老复其真。乘流得坎,不问所因。愿以所知,施及斯人。
天风飒飒步声虚,一片红云控帝居。闻道茅家开夕宴,上元亲授太霄书。
烟中流水晓潺潺,扬子津头雨一湾。沾袖成斑皆客泪,隔江如黛是家山。欲探子母羞钱箧,未卜雌雄泣剑环。寄语吴郎三玉树,莫因裘敝笑人还。
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约。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