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缀都曹后,升堂拜父师。
达尊廑异盼,国士沐深知。
鹤发人何在,蝇头字尚遗。
遣车无路送,挥泪挥丰碑。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大资节使史国公三首》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昔日随从在都城,升堂向父师请教。追忆尊严异凡俗,国士深知其价值。如今白发人何在,却只留下微不足道的字迹。无路可走送他归,只能挥泪挥动丰碑。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已故的史国公的怀念之情。诗人回忆起过去在都城中与史国公一起学习的情景,感慨他的崇高地位与非凡才能。然而,如今史国公已年迈,他的风采和智慧已经消逝,只留下微不足道的字迹,而无法再与他交流。诗人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史国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只能借助泪水和挥动的丰碑来表达心中的哀思。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朴素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史国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史国公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和非凡才华的回忆,诗人展现了对史国公的深切敬仰和对他智慧的赞美。史国公的离世给诗人带来了沉重的悲痛,他感到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来送别史国公。最后,诗人选择用泪水和挥动的丰碑来表达内心的哀思和对史国公的告别。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对逝去的伟大人物的敬意和感慨,展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深度。
草树已秋声,郊原喜晚晴。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下箸槎头美,传杯瓮面清。追欢犹可勉,徂岁不须惊。
危峰抹黛夹晴川,树簇红英草碧烟。樵客云僧两无事,此中堪去觅灵仙。
花随春尽觅无痕,尚续馀欢索侑尊。一曲未终人已去,西园灯火欲黄昏。
逐日愁闻雨,今朝喜遇晴。云开山卖状,月出海生明。天地有常理,古今无限情。静中观世变,安得见河清。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行到竹林头,探得梅花消息。冷蕊疏英如许,更无人知得。冰枯雪老岁年徂,俯仰自嗟惜。醉卧梅花影里,有何人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