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晚登龙门驿楼》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作者介绍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圉师之后。太和六年进士第,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歷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润州有丁卯桥,浑别墅在焉,因以名其集。集二卷,今编诗十一卷。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登太和六年李珪榜进士第。补诗二首。

作品评述

晚登龙门驿楼

鱼龙多处凿门开,
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
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
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
晚山秋树独徘徊。

中文译文:
深夜登上龙门驿楼,
鱼龙纷纷在门前畅行。
万古人们都知道夏禹的杰出才能。
远处的山峰由地面断开,
江水汹涌而下,仿佛自天而生。

风云变幻,无论何方皆唰烧其尾,
波浪似乎无数,无尽地裸露出腮。
心中激动,意识到身处重要之地,
晚山秋树,独自在徘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晚上登上龙门驿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伟大人物夏禹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叹和思考。

诗中的“鱼龙多处凿门开”形象地描述了龙门驿楼前鳞次栉比的船只景象,展示了繁忙的船舶交通,表达了长江作为交通要道的繁荣景象。

“万古人知夏禹材”这句话是对夏禹的崇敬和称赞,夏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君主,治水有方,被视为开发和治理水利的始祖。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这两句描绘了远山的景色,给人以宏伟壮美之感。山峰从地面上分离,点石成山,象征着自然的力量。洪水汹涌而下,仿佛从天而降,显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这两句诗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狂风和波浪的状况。风雨势如火焰燃烧着飘扬的云朵的尾巴,波浪无限,不停地露出腮帮子。这种描写表明了自然界的动荡和强大。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此处登楼时的所思所感。作者的心情激动,感叹自己身临其境,同时也反思着人生的无常。晚山秋树的孤独徘徊则反映出一种凄凉的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景观,并通过对夏禹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思熟虑。

  • 《过湖口望庐山》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 《苏武令》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 《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 《游峡山和东坡韵》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 《虞美人》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 《踏莎行(灵泉重阳作)》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