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与士共饥寒,百万浑将一掷看。
四十世官持{上竹下汽}节,活人无数奉亲欢。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方漕》是宋代陈宓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生与士共饥寒,
百万浑将一掷看。
四十世官持上竹下汽节,
活人无数奉亲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士人们共同经历艰苦困苦的半生,他们面对百万敌军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官场上,他们秉持着清廉的品德,持守着高尚的节操。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残酷的时代,但依然有许多人以亲情相待,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喜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作者与士人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品德和精神追求。"半生与士共饥寒"表达了作者与同仁们一起度过了许多贫困和艰难的岁月,这种经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百万浑将一掷看"表明尽管面对庞大的敌军,他们依然勇敢地冲向前去,毫不退缩。"四十世官持上竹下汽节"揭示了士人们在官场上的高尚品质,他们坚持廉洁自守,不受世俗的诱惑。"活人无数奉亲欢"表达了他们受到许多人的敬仰和喜爱,他们以高尚的品德和真诚的情感获得了他人的认可。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与士人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和高尚品质。它表达了对士人精神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和情感氛围。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带来对历史时代和人物的思考。
自挽狂澜制百川,致君何日不尧年。由来八座尚书贵,盛事骎骎海内传。
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
春日山居好,柴门爱客过。连朝恣泥饮,随意有山歌。句小从人学,才衰觉气和。情怀依分足,好景不须多。
经旬把擘言犹在,昨日题诗墨尚新。清晓访君呼不起,寝门一恸泪沾巾。
平日君多暇,如今我亦闲。人归真得地,吏隐胜居山。烟浪一千顷,茅檐三四间。天寒倚修竹,空翠湿欹鬟。
昔我走东海,遥望殊庭曲。独木盘九龙,欲以铁纲漉。纷纷下百怪,牙甲争踏蹴。珊瑚泣沈沈,怅望不昔录。终然出用大,坐阅年代速。寄谢寥阳天,龙宫书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