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更端后,英雄崛起间。
子真逃谷口,甪里老商颜。
德共三槐远,名堪五柳攀。
知贤惭拙守,论譔幸藏山。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挽分水柳溪何处士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历数更端后,英雄崛起间。
子真逃谷口,甪里老商颜。
德共三槐远,名堪五柳攀。
知贤惭拙守,论譔幸藏山。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英雄人物的崛起。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回顾了历史的变迁和那些杰出人物的出现。他称颂了子真逃离谷口的英勇行为,以及商颜在甪里的智慧和老成。并且,他认为德行使得三槐的声名遥远,而才名使得五柳的名声攀升。最后,作者表示自己对于明君贤臣的知遇之恩感到惭愧,并希望能够隐居山林,躲避尘世的纷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在动荡的年代,英雄们的崛起成为时代的亮点,他们的行为和品德成为人们景仰和学习的对象。诗中的子真和商颜被描绘为具有非凡勇气和智慧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充满了魅力和力量。
作者通过对德行和才名的赞美,突出了那些有着卓越品德和才能的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名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明君贤臣的崇敬和对自身能力的不足之感。他希望能够隐居山林,远离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尚。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它展示了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崇尚英雄和德行的价值观。
长江飞鸟外,明月众星中。今来古往如此,人事几秋风。又对团团红树,独跨蹇驴归去,山水澹丰容。远色动愁思,不见两诗翁。酒如渑,谈如绮,气如虹。当时痛饮狂醉,只许赏心同。响绝光沈休问,俯仰之间陈迹,我亦老飘蓬。望久碧云晚,一雁度寒空。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吹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馀。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五字诗成卷,清新韵具偕。不同狂客醉,自伴律僧斋。春别和花树,秋辞带月淮。却归登第日,名近榜头排。
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领上发未梳。床头书不卷。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染翰过草圣。赋诗
假使八千五百岁,绍椿松鹤未为奇。不若绍明光不变,此中实应出家时。念道何忧衣食事,千光影裹听莺啼。闻声一啭浑消息,满目莲花不见枝。
露坐仍盘斝,澄澄夜色清。酒如君子厚,月似故人明。短舞天然态,长歌格外声。欢情殊未极,楼鼓发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