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韦氏学,五桂窦仪家。
每耻乡评过,深懲履道华。
人方贵全璧,事已堕空花。
褒衮来黄阁,千年置齿牙。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挽林致贤提举》
朝代:宋代
作者:陈傅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陈傅良所写,题为《挽林致贤提举》。这首诗以深沉哀思和忧愁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自身境遇的感慨。
诗中的第一句“一经韦氏学,五桂窦仪家”提及了韦氏学和窦仪家,暗示了作者曾经受到这些功名和权势的影响。然而,接下来的两句“每耻乡评过,深懲履道华”表达了作者对乡里评价和批评的耻辱感,以及对履行道义、华丽外表的深切反思。
在接下来的两句“人方贵全璧,事已堕空花”,作者表达了对人们追求名利的看法。他认为,人们追求的是完美无缺的珍宝,但追求的事物却已经变得虚假和空洞。
诗的后半部分“褒衮来黄阁,千年置齿牙”,以古代官员褒衮和黄阁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的“千年置齿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一切荣华富贵的消逝。
整首诗以极简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浮华和自身遭遇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名利追求和虚妄的批判,作者呼唤人们应当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超越物质追求,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和意义。
这首诗既是对时代和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陈傅良深邃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洞察力。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士人情怀的特点,对功名利禄和社会虚荣的审视与拷问。
藕叶清香胜花气。
正荒寒似逃空谷,佳人又话离别。风低白草天无际,漠漠平沙如雪。心欲折。看落日飞鸿,一线明还灭。长歌激烈。把湖海襟期,关山风物,取次付弹铗。毛锥子,千古钻研搜*。谁知更比鸠拙。仲宣不作登楼赋,闲杀一天秋色。珊佩*。羡公去鸣驺,醉上长安陌。予怀转结。怕紫塞寒深,
绝顶郁其前,寒崖喷玉泉。亭成山补阙,境胜我搀先。树杪江天接,榕根石磴悬。赏心遂连日,合为智仙传。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飘飘上崇冈,游目眺西山。高山丽晴景,超然神虑闲。群峰竞奔峭,历历纷上干。西连雁门阻,东瞰沧海湾。信哉天地灵,万古开险艰。兴言展良游,缅邈不可扳。但看芙蓉色,隐映青云间。灵踪良可感,览胜自忘还。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