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怀抱欲凌云,元佑名家盖有君。
况是生儿胜武子,何须不第叹刘蕡。
伤哉未作河西尉,已矣还空冀北群。
从此太湖风月夜,一声渔笛不堪闻。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仙尉黄公诗》是宋代诗人虞俦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怀抱欲凌云,
元佑名家盖有君。
况是生儿胜武子,
何须不第叹刘蕡。
伤哉未作河西尉,
已矣还空冀北群。
从此太湖风月夜,
一声渔笛不堪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虞俦对自己平生抱负的追求和无奈之情。诗人怀揣着追求卓越的心愿,希望能够超越寻常人,成为名垂千古的士人。然而,他看到了元佑年间有许多杰出的文人,而自己却未能达到同样的成就,心中感慨万分。
诗中提到了刘蕡,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宋人第一才子”。与刘蕡相比,诗人自感才华不及,感叹自己无法超越他的成就。
诗人还表达了对自己未能担任河西尉(官职)的遗憾之情。他已经错过了成为一方官员的机会,心中感到悔恨和空虚。最后两句诗描绘了太湖的美景,然而在这美景之中,他再也无法听到曾经令人陶醉的渔笛声音,暗示着他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机会和美好时光。
赏析:
《挽仙尉黄公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遗憾。诗人通过对自己与名人的比较,展现出自己的自卑和追求卓越的渴望。诗中的“平生怀抱欲凌云”表明诗人一直怀揣着追求卓越的心愿,希望超越常人。而“况是生儿胜武子”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
诗人的遗憾主要表现在未能担任河西尉这一官职上,这也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之一。诗人以太湖风月夜为背景,通过描述渔笛声不再响起,表达了自己已经失去了过去美好时光和无法挽回的机会。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给人以深思和遗憾之感。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追求和未能实现的遗憾,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无奈,也反映了人生中常常面对的追求与失落的主题。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开到荼醾春事阑,又寻杖履看青山。人行瘦石枯藤上,路入蛮风瘴雨间。佛地平分天界限,道场元属鬼门关。野僧不会游人意,日未晡时及早还。
夜寒错认定盘星,金屑霏霏翳眼睛。教坏平人至今日,惺惺划地不惺惺。
巧翦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未是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
为怕凋零不忍栽,问云何处正初开。小窗尽日看春至,短帽无人彻夜陪。光景长如新月上,杖藜懒向小园隈。最怜飞玉朝来见,不怪狂风急雨催。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