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晚兴》

去国犹能别,逢人始欲愁。
不干遮极目,自是怯回头。
布网收渔槮,连筒下钓钩。
谁初教鲜食,泽竭未能休。

作者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作品评述

《晚兴》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晚霞映照着天空,我离开故乡依然能够告别,但遇到熟悉的人却始终忍不住愁绪。不因他人的遮挡而限制视野,却是我自己内心的胆怯使我不敢回头。我铺设渔网收获鱼类,将钓钩连在鱼篓下。是谁教会我刚开始享受美食,可惜资源已经枯竭,无法再继续享用。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晚霞映照天空、离开故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未知未来的忧虑。作者意识到自己在面对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时的胆怯和焦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资源的枯竭和无法回到过去的遗憾之情。

诗词中的晚霞和离别象征着人生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而作者的内心情感则是通过与人相遇和回头的动作来表达。诗词的意境凄美而深沉,揭示了人在经历离别和追忆时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词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和困境时的内心挣扎和迷茫。通过对个人情感与外在环境的结合,诗词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四时田园杂兴》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钏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 《自觉二首》

    还将短鬓受秋风,倏忽炎凉事不同。青史合居人品上,白云肯到市声中。蕙肴兰藉何须饱,制荷衣未觉管穷。驷马高车足忧患,五湖归作钓鱼翁。

  • 《鼓笛慢》

    乱花丛里曾携手,穷艳景,迷欢赏。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阻游人来往。好梦随春远,从前事、不堪思想。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永夜婵娟未满,叹玉楼、几时重上。那堪万里,却寻归路,指阳关孤唱。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

  • 《自咏》

    清苦谁能共?孤高只自怜。为因知定分,不解问归田。对酒伤春思,看书减夜眠。信无朝贺表,留病过新年。

  • 《结客少年场行》

    幽并侠少年,金络控连钱。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陆离横宝剑,出没骛征旃。蒙轮恒顾敌,超乘忽争先。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龙城含宿雾,瀚海接遥天。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门旋。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

  • 《答裴煜二首》

    拙者羞强合,因成杜门居。岂知公相尊,一室若有余。爱子富文行,顾为己不如。所以子之党,顿见我仆车。欢诚激孤绪,合若水纵鱼。新诗八十言,笔端产璠欤。屑屑委地蓬,清风为吹嘘。相期在规诲,庶以辅顽疏。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