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挽杨生》

平生裘马最翩翩,不惜黄金结少年。
今日萧条君不见,白杨秋色有谁怜。

作者介绍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李攀龙的文学成就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李攀龙的生平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作品评述

《挽杨生》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生裘马最翩翩,
不惜黄金结少年。
今日萧条君不见,
白杨秋色有谁怜。

诗意: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杨生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描绘了杨生生平豪奢的生活,他的裘马华丽而高贵,甚至不惜花费黄金来结交年轻的朋友。然而,现在的时局却变得萧条,诗人伤心地发现杨生不再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秋日里,白杨树的颜色凄凉而无人关怀。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哀叹和对人世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杨生豪华的生活和他的突然消失,展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诗中的裘马和黄金象征着富贵和荣耀,而白杨树则意味着冷落和孤寂。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过去光辉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此外,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如“平生裘马最翩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杨生昔日的辉煌和悲凉。同时,诗人通过反问句“今日萧条君不见,白杨秋色有谁怜”,增强了对杨生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忧郁的氛围中。

总的来说,《挽杨生》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通过对逝去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荣光的留恋和对现实世界的痛苦观察,展现了明代诗人李攀龙独特的感慨和情感。

  • 《好事近(怀归)》

    月色透窗寒,一夜素衾霜湿。无寐起来搔首,正参横人寂。此心重省已回肠,何况是行役。欲弃利名归去,奈楚天云隔。

  • 《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丙除夜泊舟东湖用白石归苕溪韵书怀》

    城郭人家饯岁寒,裁红剪翠馔春盘。湖滨老圃无时态,绕屋畦蔬向晓看。

  • 《括临江仙》

    须信乾坤如逆旅,都来一梦浮生。夜游秉烛尽欢情。阳春烟景媚,乐事史来并。座上群公皆俊秀,高谈幽赏俱清。飞觞醉月莫辞频。休论金谷罚,七步看诗成。李白清平调辞: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沉香亭前。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

  • 《大雪送炭与芥隐》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 《和冯中戍炉边偶作》

    谁为东君掌青律,故将春日连人日。春日雨丝暖融融,人日雪花寒栗栗。雨雪寒暖苦不同,可比交情去就中。仲咸拥炉发歌咏,古风泪破浇漓风。人情离合古来有,召公初亦疑周公。汾阳临淮本雠隙,一旦分兵若亲戚。四公翻覆人不讥,各各操心为邦国。此外譸张多为己,反掌背面如千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