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沧江胜,归来伴鹤龟。
晚年尤好易,暇日且论诗。
欲问更生佛,非关二竖医。
诸生毋试袂,公训有余师。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虞沧江提刑三首》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虞沧江为背景,描绘了作者晚年的生活情景和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诗词中没有提供具体的原文内容,但可以根据描述推测出以下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的第一句“自得沧江胜”表达了作者对沧江的喜爱与欣赏。沧江作为一条壮丽的江河,给作者带来了许多愉悦和满足。
第二句“归来伴鹤龟”传达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态。鹤和龟在中国文化中都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暗示着作者已经进入了晚年阶段,享受着宁静和长寿。
第三句“晚年尤好易,暇日且论诗”表明作者晚年对于周围的一切更加宽容和容易满足。在闲暇的日子里,作者喜欢与人讨论诗词,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第四句“欲问更生佛,非关二竖医”可能暗示着作者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更生佛”可能指的是一种追求永生和超越凡俗的信仰或理念。作者在此表达出对于内心问题的探索,认为这并不是二童子(医生)可以解答的。
最后两句“诸生毋试袂,公训有余师”显示出作者在晚年仍然对于教育有所关注。他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知识,也从学生们那里得到了启发。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传承和教育的重视。
总的来说,《挽虞沧江提刑三首》描绘了李曾伯晚年时对自然、诗歌和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他通过欣赏自然景色、与鹤龟为伴、讨论诗词和思考人生的问题,展现了他晚年的宁静与满足。同时,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和传承的关注,以及他对于艺术和哲学的追求。
寒蛬入夜忙催织,戴胜春深苦劝耕。人若无心济天下,不知虫鸟有何情。
嵇绍垂髫日,山涛筮仕年。琴樽陈席上,纨绮拜床前。邻里才三徙,云霄已九迁。感深情惝怳,言发泪潺湲。忆昔龙图盛,方今鹤羽全。桂枝香可袭,杨叶旧频穿。玉籍标人瑞,金丹化地仙。赋成攒笔写,歌出满城传。既矫排虚翅,将持造物权。万灵思鼓铸,群品待陶甄。视草丝纶出,持纲
山中寂寞少花枝,过尽春风病不知。未分春归便无迹,陶瓶聊复浸酴醾。
我爱昭州乐,供官不在多。薰风齐乐圣,淑气且宣和。谒庙知神格,铺筵喜客过。声边无一事,对酒漫高歌。
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
绿衣持节拥亭亭。玉立万娉娉。一见寸心倾。任诗画、无声有声。新篁摇葆,苍梧张盖,山色入帘青。云淡午风轻。看树影、西窗又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