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挽虞沧江提刑三首》

准旟三易守,骃辔两观风。
欲扫龙庭穴,犹参虎幄弓。
草余周圄绿,粟积汉屯红。
野渡方横棹,俄成夜壑空。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挽虞沧江提刑三首》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准旟三易守,骃辔两观风。
欲扫龙庭穴,犹参虎幄弓。
草余周圄绿,粟积汉屯红。
野渡方横棹,俄成夜壑空。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和政治的隐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对英勇抗争和坚定信念的赞美。

赏析:
诗的开篇以“准旟三易守,骃辔两观风”描绘了帷幕随风摆动之景,意味着战乱连连,守军更迭不断。这里使用了准旟和骃辔作为隐喻,准旟象征着军队的旗帜,骃辔则代表着统驭军队的权力。通过这种隐喻手法,诗人传达了战争频繁和政权更迭的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欲扫龙庭穴,犹参虎幄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龙庭穴和虎幄弓都是宫殿和武器的象征,诗人希望能够扫除国家内外的祸患,使国家重归安宁。这里的“龙”和“虎”也可以理解为高官显贵和武将将领,诗人希望能够排除内外的隐患,使国家恢复和平。

第三联“草余周圄绿,粟积汉屯红”表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饶。周圄是指围绕着宫廷的田地,绿色的草地象征着丰收和富饶;粟积汉屯则暗示了粮食的丰盛,汉屯指军屯,红色象征着繁荣和兴旺。这里通过描绘国家的繁荣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富强的期望。

最后两句“野渡方横棹,俄成夜壑空”以自然景物描绘了战乱和动荡的景象。野渡和夜壑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象征着困难和艰险。这里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无尽的苦难。

总而言之,这首诗词以隐喻和意象的手法描绘了时局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对英勇抗争和国家繁荣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战乱和政治的隐喻,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五老峰》

    岩前看不足,化此石为身。忆昔白头者,於中第几人。相逢应失笑,久立岂迷津。勿厌薜萝密,痴容免俗嗔。

  • 《再用前韵》

    虞渊谽谺纳归日,金枢吐月相承出。初离积水看若飞,稍映微云盻犹眣。是时蓐收肇视政,莎鸡振羽鸣蜩卒。姮娥靓妆觐玉帝,砍轲中途婴祸疾。旅人苦热爱清凉,快睹光辉满蓬筚。愿开宝鉴照覆盆,岂拟瘴尘昏点漆。隋珠惭固重革柜,和璧嗟蒙韎韦靴。吴罡树折不自谋,纤阿马弱无人叱。

  • 《秋夜》

    城笳吹下暮云边,萤照书帷夜未眠。游子不堪征袖薄,西风懒诵捣主篇。

  • 《上李昉相公》

    弱冠登龙入粉闱,少年清贵古来稀。袖中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卓笔玉堂寒漏迥,捲帘池馆水禽飞。三台位近犹多逊,閒听秋霖忆翠微。

  • 《莫如吟》

    仁莫如父子,义莫如君臣。二者尚有失,自馀恶足论。

  • 《玩月》

    天风忽披拂,搅我襟袂清。云片玉鳞薄,月华金晕生。曾於沧海看,浩荡此时情。仿佛见三山,汹涌波浪惊。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