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渐南中掾,莺乔西外丞。
华途于此奋,厄算乃吾乘。
妙学家传钵,殊科世续灯。
兹其有以死,名死实何曾。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挽张郴州四首》是宋代曾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张郴州的深深怀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鸿渐南中掾,
莺乔西外丞。
华途于此奋,
厄算乃吾乘。
妙学家传钵,
殊科世续灯。
兹其有以死,
名死实何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张郴州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鸿渐南中掾和莺乔西外丞,这两位人物可能是与张郴州有关的重要人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追求华途,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厄运。
诗中提到了"妙学家传钵",这可能指的是在张郴州有独特的学问或传承的人物,他们将智慧传授给后人,继续点燃知识的灯笼,使得这片土地上的学术传统得以延续。
最后两句"兹其有以死,名死实何曾"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张郴州的思念之情。虽然张郴州已经消逝,但它的名字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间,死亡并没有真正抹灭其存在的价值。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张郴州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学问传承和生命永恒的思考。它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启示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烂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南国佳人至,北堂罗荐开。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云光身后落,雪态掌中回。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颓。
风清日晚溪桥路。绿暗摇残雨。闲亭小立望溪山。画出明湖深秀、水云间。漫郎疏懒非真吏。欲去无深计。功名英隽满凌烟。省事应须速上、五湖船。
七百里山界,飞沙与乱云。虏骑择虚至,戍兵常忌分。啸聚类宿鸟,奔败如惊麕。难稽守边法,应敌若丝棼。
樟源岭下炼丹井,建德道间仙女泉。埋没只今谁汲引,信知名字托人贤。
南北东西俱我乡,聊从地主借绳床。诸公共得何侯力,远方新抄陆氏方。老去事多藜杖在,夜来秋到叶声长。蓬莱可托无因至,试觅人间千仞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