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吟清啸蜀江干,一尺霜根向物寒。
吾道只知尊孔子,奇书何用学刘安。
玄谈客去虚方丈,碧落雏归迅羽翰。
晓月流星无处觅,断云空著子陵滩。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挽张承事词》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具有深邃的诗意和独特的赏析价值。
诗词通过长吟和清啸,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长吟清啸蜀江干,一尺霜根向物寒"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高亢的情绪和冷峻的气氛。长吟和清啸象征着诗人对世事的思考和抒发,使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激荡。蜀江干和一尺霜根则用冷寒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这种冷寒的意象与作者对世事的独特见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两句诗"吾道只知尊孔子,奇书何用学刘安"表达了作者对于学术和知识的思考。作者宣扬尊崇孔子的学说,并对于那些奇异的书籍持怀疑态度。这表明作者对于学问的追求并不在于追求奇特和独特,而更注重传统和经典的价值,折射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忠诚。
下面两句诗"玄谈客去虚方丈,碧落雏归迅羽翰"则展示了作者对于境遇和命运的思考。玄谈客去虚方丈,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虚幻和不可捉摸性。碧落雏归迅羽翰,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变迁和归宿的思考。这些意象都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预测的命运。
最后两句诗"晓月流星无处觅,断云空著子陵滩"则传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追寻和失落。晓月和流星象征着美好和灿烂,但却无处可觅,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难以捕捉的感受。断云和子陵滩则是意象化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无法拥有和失落感。
整首诗以冷寂和孤峭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学问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对于奇异书籍的质疑、对于世事的感慨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追寻,诗人呈现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深刻思索和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感悟。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方式,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开到荼醾春事阑,又寻杖履看青山。人行瘦石枯藤上,路入蛮风瘴雨间。佛地平分天界限,道场元属鬼门关。野僧不会游人意,日未晡时及早还。
夜寒错认定盘星,金屑霏霏翳眼睛。教坏平人至今日,惺惺划地不惺惺。
巧翦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未是文园多病客,幽襟凄断堪怜。旧游梦挂碧云边。人归落雁後,思发在花前。
为怕凋零不忍栽,问云何处正初开。小窗尽日看春至,短帽无人彻夜陪。光景长如新月上,杖藜懒向小园隈。最怜飞玉朝来见,不怪狂风急雨催。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