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盘虎踞望南津,余烈峥嵘尚霸陈。
醉着不知风揭屋,可能杨素是江神。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望金陵》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龙盘虎踞望南津,
余烈峥嵘尚霸陈。
醉着不知风揭屋,
可能杨素是江神。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晁补之对金陵(今南京)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人形容自己身处高处,俯瞰南津,感叹金陵的庄严壮美。他提到了自己的家族荣耀和辉煌,认为这种荣耀仍然在金陵的土地上存在。在醉酒的状态下,诗人感受不到风的吹拂,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江神杨素在保护金陵。
赏析:
《望金陵》以雄浑豪放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的深情向往和景仰之情。首句“龙盘虎踞望南津”,运用了龙和虎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力量和权威的动物形象,形容金陵地势崇高,地位重要。接着,诗人自豪地提到了自己和家族的辉煌历史,显示出他对家族的自豪感和对金陵的认同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醉酒的状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醉着不知风揭屋”,通过描绘自己无法感受到风的吹拂,进一步强调了他对金陵的独特感受。最后一句“可能杨素是江神”,暗示了诗人认为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受到了神灵的庇佑,金陵因此得以保持着荣耀和繁盛。
整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的景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家族辉煌历史的自豪感。通过对金陵地势的描绘和对神灵的暗示,诗人展现了他对金陵的崇拜和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感受。这首诗词以豪放的笔调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示了晁补之的才华和对金陵的深情厚意。
长沙地窄却回时,舟楫駸駸向凤池。为报湘川神女道,莫教云雨湿旌旗。
清泉一派水潺潺,石穴端然一臼安。洗药炼丹仙已去,只留踪迹与人看。
金关叩户,玉锁扃门,闲里不做修持。杳默昏冥,谁会舞弄婴儿。睡到擒猿捉马,醒来后、复采琼芝。每依时,这功夫百日,只许心知。自在逍遥做就,唯舒展红霞,光彩敷披。罩定灵明,方见本有真葱。一粒神丹结正,三重焰、紧紧相随。过瑶池。透青霄,顶上无为。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太一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大江西畔米流脂,敛散新陈倚绣衣。旗展春山千岭暗,霜飞暑路万艘归。朝家法备农商信,台府官闲案牍稀。庐阜虎溪天下景,未妨行部款禅扉。
金膏下帝台。玉历在蓬莱。仙人一遇饮。分得两三杯。忽闻桑叶落。正值菊花开。阮籍披衣进。王戎含笑来。从今觅仙药。不假向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