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王氏读书吟堂》

谁能采桑谈,谁能带经锄。
古人读书地,妙理出穷闾。
矧今治华室,山翠涌前除。
凤烟聚景趣,花竹成画图。
主人乌纱帢,子弟绣罗襦。
新装茧纸印,上记开闢初。
展卷忽有得,欣如奏齐竽。
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粗。

作者介绍

叶适(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则,号水心,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改武昌军节度判官,浙西提刑司干办。召爲太学正,迁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光宗即位,出知蕲州。入爲尚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除太府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宁宗立,韩侂胄专政,宰相赵汝愚贬,亦被劾主管沖佑观。起爲湖南转运判官。迁知泉州。开禧初,除权工部侍郎。北征兵败,除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侂胄诛,以附侂胄用兵,夺职奉祠凡十三年。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叶适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十三年黎谅刻《水心先生文集》(其中诗三卷)爲底本。校以清光绪八年瑞安孙衣言校注本(简称校注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王氏读书吟堂》是宋代叶适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能采桑谈,谁能带经锄。
古人读书地,妙理出穷闾。
矧今治华室,山翠涌前除。
凤烟聚景趣,花竹成画图。
主人乌纱帢,子弟绣罗襦。
新装茧纸印,上记开闢初。
展卷忽有得,欣如奏齐竽。
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粗。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读书的场景,以王氏读书吟堂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人读书之地的敬仰和对现代读书环境的赞美。诗人通过对吟堂的描绘,展现了读书的愉悦和收获,呼吁读书者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装饰和外在的粗浅,而是应该专注于深入细微的思考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古人读书之地与现代读书环境的对比为线索,通过描绘吟堂的景象和细节,表达了对读书精神的颂扬和思考。诗中的"采桑谈"和"带经锄"这两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读书者的专注和勤奋。古人读书之地被赞颂为"妙理出穷闾",强调了古代读书环境的纯净和聚集了智慧的地方。而现代读书环境则被形容为"治华室",即华丽的书斋,山翠、凤烟、花竹等景物的描绘,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主人的乌纱帢和子弟的绣罗襦,则展现了读书人家庭的温馨和文化的传承。

诗的最后两句"新装茧纸印,上记开闢初。展卷忽有得,欣如奏齐竽。"表达了读书的乐趣和收获。茧纸印是指新印刷的书籍,上面记载着新的知识,读者翻开书籍,突然有所得,就像奏齐竽一样,欣喜不已。最后两句勉励读书者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装饰和外在的粗浅,而是要专注于深入细微的思考和理解。

整首诗以古人读书之地和现代读书环境的对比,既表达了对古代读书环境的敬仰和羡慕,又赞美了现代读书环境的美好。通过对读书的赞美和思考,诗人呼吁读者们应该专注于深入细微的思考和理解,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装饰和外在的粗浅,这是对读书精神的一种崇高的追求和呼吁。

  • 《山居》

    雀饮梅凡雪,鱼吞水面云。山居差有味,世事不堪闻。野烧穷猪穴,晴霄转雁群。溪寒春未著,闰月压余分。

  • 《骊龙》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 《忆秦娥 和希孟张中丞韵》

    山人笑。人间不识山间妙。山间妙。岚光浮动,半江残照。移文莫待山英校。烟霞曾结三生好。三生好。白云深锁,葛洪丹*。

  • 《离家》

    曙风入修檐,宿霭度遥岭。游子恋庭闱,延此须臾景。临行懒加衣,上马晨烟冷。歧路白日忙,气候清夜永。前途寡亲友,所晤唯瘦影。长风傥或借,逸翰当少骋。不然早旋归,柴门保孤静。

  • 《和鲁直》

    济物非仆仆,功名愧无心。倚市安能美,汲泉不厌深。老人夙有尚,瓶钵好丛林。安能红尘里,徒使老骎骎。

  • 《闻参政王侍郎令子著作登第复除崇文校书》

    宫壶移刻对延英,文帝从容问贾生。儒馆旋承恩诏入,士林尤说御批荣。丹山凤出宁无种,沧海鹏抟遂有程。渐待青毡归旧物,区区羲献漫家声。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