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日云远,人情尤感伤。
素车来隧路,奠哭起高堂。
集纪论才备,阡铭叙事长。
友兄成雅志,不朽是文章。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王子直挽辞二首》
译文:
逝者的日子随着云彩飘远,人情尤为感伤。
朴素的车马行过隧道,奠定哭声响起于高堂。
集结纪律来论才华,长篇叙述铭刻于阡陌。
友兄成就高雅的志向,不朽的是他的文章。
诗意:
《王子直挽辞二首》是苏颂的作品,描绘了对逝去的人的追思与悼念。诗中表达了对亲友离去的哀痛之情,以及对逝者品行和才华的赞美。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友兄的敬仰和对他不朽作品的赞颂。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逝者远去的日子与人们的悲伤相对照,突出了离别的痛苦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诗人以素车来隧路、奠哭起高堂的场景描绘,表现了逝者离去的庄重和对逝者的敬意。同时,诗中还提到了集纪论才备、阡铭叙事长,表达了逝者的功绩和对他的赞美之情。最后,诗人以友兄成雅志、不朽是文章的形式,赞颂了逝者的高尚品质和不朽的作品,体现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他所留下的文学成就的赞赏。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将人情的感伤与对逝者的赞美相结合,给人以深入心灵的触动。这首诗既是苏颂对逝者的告别之作,也是对逝者才华和品行的赞美,展现了苏颂兼具哀思和赞美的才华。
江左称岩桂,吴中说木犀。水沈为骨郁金衣。却恨疏梅恼我、得香迟。叶借山光润,花蒙水色奇。年年勾引赋新诗。应笑芗林冷淡、独心知。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今年新拜李邕州,又见君为邵郡侯。可是朝廷怜远俗,独于湖广用名流。南轩学待真傅绎,槃涧家须旧业修。瓜戌少赊元不恶,自因二事合归休。
久向名飞未习眉,寻踪几折过岩欹。转从怪道泉珠洒,飘瞥悬崖乳玉垂。开落松花数许里,短长竹子百余枝。却逢种术东篱下,翻问溪童是阿谁。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素书在黄石,岂敢乱跪履。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协律新教罢。河阳始学归。但令闻一曲。余声三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