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疏于蹻,朋来其学。
彼恶知兹,山中之乐。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为黄仲宣赋山中四章章四句》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子疏于蹻,朋来其学。
彼恶知兹,山中之乐。
诗意:
这位朋友远离尘嚣,专心研习。那些世俗之人却无法理解,山中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他疏离尘世,专心致志地学习。他的朋友们来拜访他,希望从他那里学习。然而,普通的人们难以理解他们在山中所体验到的快乐和乐趣。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山中的环境宁静、清幽,与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离开喧嚣的世界,回归自然,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安宁和满足。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了对这种山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首诗简洁明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通过描绘山中的乐趣,诗人展现了对于返璞归真、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宋代文人中很常见,他们借山水之境来感受自然的美,以此来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中的宁静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于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和赞美。这种山中生活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代表了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追求。
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当年曾识祖师面,溜雨鸣雨三百年。
咏仁蹈德,骎骎措刑。舄弈千载,薰为太平。
暗香浮动月初斜,彷佛西湖处士家。谁道广平心似铁,不将佳句赋梅花。
胡公饮菊潭,八十冠貂蝉。高叟饮菊磵,六十雪满颠。胡公死无名,高叟生无权。权随粪土尽,名与穹壤传。刘生劝高叟,世事不两全。饥且拾落英,渴且{左奭右斗}寒泉。快吟三千篇,多活五百年。
重熙累盛,睿化畅真风。尊祖奉高穹。林棼彩仗明初日,瑞气满晴空。玉銮徐动出环宫。虔巩罄宸衷。礼成均庆人神悦,圣寿保无穷。
山灵岂是少恩哉,两载从容自不来。羊石岂能留得住,和羹消息到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