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湮沦吾道东,敢将见处与人同。
后持不遇东坡老,前辈今无南涧翁。
四偈真能垂具眼,瓣香端欲嗣宗风。
遗编一见如生面,怅望新阡恨不穷。
姜特立(一一二五~?),字邦杰,号南山老人,丽水(今属浙江)人。以父绶靖康中殉难恩,补承信郎,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献所爲诗百篇,召试中书,时年六十。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侍读。光宗即位,除知阁门事。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以擅权并和右相留正不洽,夺职奉祠。未几,除浙东马步军都总管。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再奉祠,并赐节。八十岁时尚存世。姜特立以能诗称,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多有唱和。有《梅山集》,已佚,传世有《梅山续稿》,系淳熙十一年后诗,亦有脱漏(《永乐大典》残本中引《梅山续稿》诗,有多首不见今本)。事见集中有关诗篇,《宋史》卷四七○入《佞幸传》。 姜特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氏潜采堂抄本(简称朱本,藏上海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梅山小稿》(简称小稿)。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特立既备数宫属,入则番直,出则应酬,无復灞桥风雪间思也。时时作应用小诗,虽有惭大雅,譬如鷄肋,不忍弃也。故录之,名曰《续稿》。
《闻常伯韩公下世感赋》是宋代诗人姜特立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闻得常伯韩公辞世,我心感慨万千,我心中的道义消失得无影无踪,敢问何处能够寻觅?我曾经向东方追寻,却只能与他人相同。往昔那曾追随的东坡老前辈,如今已不复见,南涧翁也不再存在。四行诗能够真实地表达我的心情,我渴望继承他们的精神风范。他们留下的遗编就像是与他们面对面的相见,可我却怅然若失地注视着新阡,心中的悲愤无尽。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常伯韩公去世的感慨之情。诗人感到自己的道义和理想在世事的纷扰中逐渐湮灭,他渴望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但却徒劳无功。他曾经景仰的东坡和南涧翁已经离去,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诗文来与他们对话。诗人对于逝去的伟大前辈和自己的局促之感充满了怀念和无尽的悲伤。
这首诗词展示了姜特立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前辈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描绘自己在时代变迁中的孤寂和迷失,诗人表达了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精神风范的渴望,并呼应了许多宋代诗人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情绪与思考。整首诗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修竹长林罗水车,梵王家近葛仙宫。耳闻清磬是非静,心领菩提名利空。啖枣尚知前世事,拈花还遇上机翁。抽簪若得烧丹诀,莫负扶桑半夜红。
白石山头衲子多,泥牛吸尽井中波。佗年布袋重开口,佛祖依前不奈何。
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
一春鸠妇不停鸣,远岫云归喜得晴。水拍秧田钗股细,风吹麦陇浪纹轻。天应怜我倦行役,山亦多情互送迎。三十六峰如好客,相逢便觉眼增明。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
不见吾儿久,今朝慰眼前。分襟灯火夜,回棹雪霜天。中鹄令人喜,将雏得我怜。一杯欢笑后,急急理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