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无踪倐忽间,力回天地不为难。
若教施展巨灵手,岂止轩腾少华山。
六社居民皆覆没,九泉磐石尽飞翻。
刍荛一句能收采,尧舜之时自可攀。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闻少华崩》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变化无踪倐忽间,
力回天地不为难。
若教施展巨灵手,
岂止轩腾少华山。
六社居民皆覆没,
九泉磐石尽飞翻。
刍荛一句能收采,
尧舜之时自可攀。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少华山的崩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思考。诗中通过对少华山崩塌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幻和力量的无穷。作者认为,如果人能够运用巨灵般的手段来控制自然力量,那岂止能够轻易地掌控少华山,更能掌控整个天地。诗的后半部分暗示了人类的努力和智慧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成就,甚至可以达到尧舜时代的辉煌。
赏析:
这首诗词以少华山崩塌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力量的浩大和人类的微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类智慧的思考。在形式上,诗词采用了七绝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平仄工整,节奏鲜明。在意境上,诗词通过对少华山的崩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巨大力量与人类的微小置于一起,突显了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展现了邵雍深邃的思想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武原离乱后,真界积尘埃。残月生秋水,悲风起故台。居人今已尽,栖鸽暝还来。不到无生理,应堪赋七哀。
新律才交,早旧梢南枝,朱污粉腻。烟笼淡妆,恰值雨膏初细。而今看了,记他日、酸甜滋味。多应是,伴玉簪凤钗,低桠斜堕。迤逦。对酒当歌,眷恋得芳心,竟日何际。春光付与,尤是见欺桃李。叮咛寄语,且莫负、尊前花底。拚沈醉,尽铜壶、漏传三二。
落月堕眇莽,残星澹微茫。竹舆乱清溪,飞盖入岚光。松桧雾霭湿,桑麻风露香。空翠滴尘缨,何必濯沧浪?山家亦早作,迨此朝气凉。林深无人声,木末炊烟苍。离离瓜芋区,肃肃枣栗场。田园古云乐,令我思故乡。墟市稍来集,筠笼转山忙。吏事亦挽我,归路盘朝阳。
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
二年音信阻湘潭,花下相思酒半酣。记得竹斋风雨夜,对床孤枕话江南。
绿水满平郊,江莲辉幽渚。偷香一霎风,逞音无边雨。波间的皪笑,竹裹婵娟舞。异境看仙姿,萧然失烦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