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无畏说。
空处挨,紧处捻。
彼上人,缩却舌。
不二门,都败阙。
五髻童真七佛师,却证乌龟成白鳖。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歷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爲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爲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文殊赞》是宋代释心月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文殊赞》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狮子咆哮,无畏之言。
在空虚之处亲近,在紧要之处操纵。
那些在上层的人,收缩舌头。
不二之门,已然崩溃。
五髻童真七佛师,却将证悟如乌龟蜕变成为白鳖。
诗意:
《文殊赞》表达了关于佛教的思想和境界,以及修行者的追求。文中提到了狮子的咆哮,象征着勇猛无畏的精神。通过在空虚之处亲近,即内心的宁静与空灵,以及在紧要之处操纵,即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修行者能够超越自我,战胜困难。诗词中也提到了在高层的人缩回舌头,意味着修行者不与世俗纷扰相争,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最后,诗中描述了五髻童真七佛师,象征着修行者通过证悟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将普通的乌龟转化成为白鳖,寓意着修行者在修行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和转变。
赏析:
《文殊赞》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抒发了修行者在佛法道路上的追求和境界。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狮子咆哮、乌龟成为白鳖等,将修行者的心态和境界与自然界的形象相联系。通过对空虚和紧要之处的描绘,诗词传达了修行者在内心深处追求宁静、智慧和超越的精神。最后的五髻童真七佛师更是象征了修行者通过证悟而达到了超越凡俗的境界,具有启发人心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追求和境界,通过象征手法和形象描绘,将修行者的精神境界与自然界相结合,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一饱听钟鱼,浮生百念疎。不知门外事,长对案头书。白日闲中过,青山深处居。老天怜供薄,夜雨长园蔬。
当年心事几绸缪,长记天西玉一钩,客里近来嗟我倦,江边得得送君游。读书会有新功用,把酒聊寻旧倡酬。自愧不能追往事,但劳清梦绕螺州。
祖翁阃域,扑地掀天。亲切一回打透,不妨垂手入廛。
露下瑶簪湿,云生石室寒。星坛鸾鹤舞,丹灶虎龙蟠。
茫茫薄俗沸蚊蛆,礼义全无一点余。只得杜门对贤圣,专来教子读诗书。千般横直休干己,一切是非无问渠。若救乡邻为被发,风波转起挠吾庐。
青鞋不踏孤山路,辜负逋花今几度。那知别有姑射居,众谓孤山未必如。夙昔名传尤愿见,渴想此仙难觌面。朋来满口誉风神,俨若眼底逢佳人。枝间独具先天易,惟有太初心默识。雅游拟问古航船。索笑相亲须有缘。閒中积岁玩风月,虐甚祁寒饮霜雪。此往春浮雨露香,归来万玉争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