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醾春事阑,又寻杖履看青山。
人行瘦石枯藤上,路入蛮风瘴雨间。
佛地平分天界限,道场元属鬼门关。
野僧不会游人意,日未晡时及早还。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仲参兄。生平不见记载,据集中诗知其二赴春闱始中进士,初官县令,未几即以言事被黜。继爲绍兴府掾、粮料院官(《心泉学诗稿》卷四《寄胡苇航料院》),时间约在理宗宝祐六年(一二五八)前后(《戊午天基节口号》)。后弃官,以诗游士大夫间。有《苇航漫游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一二收其诗一百六十余首。清四库馆臣又据《永乐大典》辑爲《苇航漫游稿》四卷。 胡仲弓诗,前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江湖后集》中之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爲第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五峰岩》是宋代胡仲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开到荼醾春事阑,
又寻杖履看青山。
人行瘦石枯藤上,
路入蛮风瘴雨间。
佛地平分天界限,
道场元属鬼门关。
野僧不会游人意,
日未晡时及早还。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五峰岩中的旅行情景。春天的事情已经结束,但作者仍然漫步在青山之间。人们行走在瘦弱的石头和干枯的藤蔓上,走过一条通往荒蛮地带的道路,这里充满着恶劣的风和疾病肆虐的雨。佛地和天界的界限被平等地划分,而道场则属于鬼门关。野僧不了解人们的心意,因此在太阳未到中天之前就早早地回去了。
赏析:
《五峰岩》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示了胡仲弓独特的诗性和思考方式。诗中的五峰岩被赋予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氛围,与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相呼应。通过描述人行走在瘦弱的石头和干枯的藤蔓上,以及蛮风瘴雨的环境,诗中营造了一种压抑和艰难的氛围,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对抗与融合。
诗中的佛地平分天界限和道场属于鬼门关的描写,暗示了世间的种种界限和困境。佛地平分天界限表明佛教中的平等思想,而道场属于鬼门关则暗示着人们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最后两句表现了野僧的孤独和无法理解人们心意的境况。野僧在日未晡时就匆匆离去,这种行为既可能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顾虑,也可以理解为对人世间繁杂事务的远离。这种离去展示了作者对尘世的疏离和对人情世故的无奈。
整首诗以平淡、深沉的语言描绘了五峰岩中的景象,融入了胡仲弓独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与对界限和境遇的思考,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人生矛盾与困境的思索。
素秋授终。玄节敬御。逝将离征。我整我车。命彼仆夫。驾言北徂。告别津裔。执手歧路。泛舟中流。□□载遡。临河难逝。眷眷长顾
南陌东城处处春,不须移槛损天真。鬓毛欲白休辞饮,风雨无端只误人。鸟语提壶元自好,酒狂惊俗未应嗔。稍寻绿树为诗社,更藉残红作醉茵。
军中富余暇,飞苔同城隈。雍容陪后乘,一一应刘才。
时违运往岂无才,老气峥嵘隘九垓。漫仕有声徐偃国,赋归不愧子陵台。相逢苦雨泥双屐,可及晴湖泛一杯。忽又趁潮上桐濑,山中春笋正堪煨。
这金丹,无二道。方寸不离真水火,既未相颠倒。个中运用不辞劳。海底天心呼吸到。现出长生宝。
勤勤高意念林丘,新买溪园洛水头。千载圣贤方契会,恐君难作赤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