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弘誓原,百千万亿弥陀。
水鸟树林开正眼,为人亲切不消多。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无量寿佛赞》是宋代释崇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无量寿佛赞
四十八弘誓原,百千万亿弥陀。
水鸟树林开正眼,为人亲切不消多。
中文译文:
佛陀的四十八种大誓愿,亿万无数的弥陀佛。
水鸟和树林都展开了明亮的眼睛,对于众生的亲切是无边的。
诗意和赏析:
《无量寿佛赞》是一首表达佛陀无边慈悲和智慧的诗词。诗中提到了佛陀发出的四十八种大誓愿,显示了佛陀广大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无量温柔。亿万无数的弥陀佛则象征着无边的智慧和佛法的广大,表明佛陀的教诲和加持可触及众生的一切。
诗中所提到的水鸟和树林开启了明亮的眼睛,意味着众生通过佛法的启迪而获得智慧和觉悟。这种智慧使人们能够超越烦恼和迷惑,去体验到佛陀的亲切和慈悲。诗词的最后一句"为人亲切不消多"表达了佛陀对众生的深切关怀,无论众生有多少,佛陀的慈悲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法对众生的启发,传达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慈悲和智慧。它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学习佛法,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并通过智慧和慈悲去关怀他人,以实现自我觉醒和利益众生的目标。这首诗词展示了佛教的力量和智慧,给人们带来了慰藉和启发。
驱马天台路,悠悠渐向晨。云开忽见寺,山尽偶逢人。细雨疏篁长,微烟古木春。行行遥驿道,落吹起轻尘。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采石赋此。千载醉魂,招之不醒,吾不信也。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B26D。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不是沈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因过鲁,携
寒烟生处有归鸦,短棹残阳各去家。依旧笙歌满城郭,黄昏留与玉勾斜。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妙语飘飘慰旅穷,自怜饥味得甘丰。朱弦恨废高山久,明月惊投按剑中。垂翅为逢勍敌勇,倾囊但愧鄙夫空。相从知便忘形迹,一鹗先曾玷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