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魄能传楚泽芳,何如倒载醉襄阳。
夕阳空照栽葵圃,宿雨难乾打麦场。
龙去涎留丹井湿,燕归泥落墨池香。
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
仇远(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六《纪事》诗注“淳祐丁未予始生”等推定),字仁近,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学者称山村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度宗咸淳间以诗着,与同邑白珽合称仇白。元成宗大德九年(一三○五)爲溧阳学正,秩满归。享年七十余。有《金渊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均系官溧阳时所作。又有《兴观集》、《山村遗稿》,爲后人据手迹所裒集,清干隆时歙人项梦昶合辑爲《山村遗集》。事见清嘉庆《溧阳县志》卷九。 仇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金渊集》编爲一至六卷,《山村遗集》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五日》是宋代仇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湘魄能传楚泽芳,
何如倒载醉襄阳。
夕阳空照栽葵圃,
宿雨难乾打麦场。
龙去涎留丹井湿,
燕归泥落墨池香。
枉将黍粽沉蛟窟,
移与江村饷水荒。
诗意:
这首诗词以湘江之魂传递楚国的美丽芳香为主题。诗人仇远表达了对故乡襄阳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与人们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词以湘江的精神象征湖南,楚泽芳则指代楚国的美丽和芳香。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湖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诗中提到的倒载醉襄阳,描绘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情感,以及他对襄阳的深情厚意。
诗中的夕阳照耀着栽植着葵花的庄园,宿雨却难以干燥打麦场。这一景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幻和人们劳作的艰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接下来,诗中以龙和燕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留恋之情。龙去后,丹井的涎留下来,仍湿润着大地;燕归时,泥沾在墨池上,香气四溢。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和留恋,展示了诗人的深情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提到了黍粽和江村饷水荒。黍粽是襄阳的特产,蛟窟指代江中的洞穴。诗人表达了移民江村的困境,将美味的黍粽沉入蛟窟,以换取水荒解决。这种描写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牺牲。
总的来说,仇远的《五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描绘了湖南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景象,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牺牲。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递了诗人对家乡的真挚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乡之情。
春风浩荡作春阴,弱燕归来不自禁。白塔昏昏才半露,青山淡淡欲平沉。裘茸细雨初惊湿,屐齿新泥忽已深。直怕楼高生客恨,不因病起倦登临。
东风吹雨宿尘轻,丱丱村原正晓晴。远树有花皆辨色,好峰无数不知名。云开雁鹜横长塞,草绿牛羊上废城。欲向燕山还极目,夕阳时候更分明。
东坡笑说吃龙肉,舌底那知己燕津。能省燕津真有味,会言龙肉不为珍。
岩石玲珑翠竹斜,木犀依约又残花。长官婢我无才思,却忆东堂旧作家。
龟山寺里访遗尘,铁佛苔封丈六身。追蠡有铭稽甲子,支祈无害念庚辰。渡淮独鸟斜斜日,送客飞花渺渺春。暂倚高风一回首,白云如海正愁人。
不将高盖竟烟尘,自向蓬茅认此身。唐祖本来成大业,岂非姚宋是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