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峰十二,环合象昭回。
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初徵,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初徵,令与杨炯分直内教,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补诗五首。
《巫山高(一作沈佺期诗)》是一首唐代的诗词,作者为宋之问。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巫山峰十二,环合象昭回。
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中文译文:
巫山有十二座山峰,环绕着象昭回。低头听琵琶峡,平视云雨台。古老的木筏从天外坠落,瀑布水流从日边而来。荆王悠然而睡,却难忍猿猴在夜间的啼叫。
诗意:
《巫山高》描绘了唐代著名的巫山风景,以及荆王在巫山中的宴会情景。诗中通过巫山峰、琵琶峡、云雨台和瀑布等景观构建出山水之美,展现了巫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荆王作为君主,他在巫山的座位上享受宴会,却忍不住被猿猴夜间的啼叫所打扰。这暗示了尽管在美景中尽享快乐,却也难以完全避免烦恼和困扰。
赏析:
这首诗词以巫山的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巫山的景致和描写荆王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巫山被描绘得崇高而壮丽,象征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荆王则代表了尘世中的君主权力。通过山与人的对应,诗中展现出宏伟的宇宙景象和人的微小与渺小之间的关系。
诗人以平实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巫山的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他在最后两句中通过荆王的情景,映射了人生的无奈和烦恼。人在美景中享受欢愉,却也无法逃避一些无法掌控的因素。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入。
整首诗词写景凝练,思想深刻,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意境。通过唐代的巫山和荆王的相互映衬,诗人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思考,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这首诗词在流传后被广为引用,成为了流行的口头表达和诗意交流的素材。
春来节物一番新,今岁仍逢腊里春。莫讶连宵清不寐,只缘守岁守庚申。
风驾晚潮急,浪头相趁过。水归瓜步小,船下秣陵多。鸥舞不停翅,燕飞轻帖波。今来学楚客,薄暮爱渔歌。
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
步壑斗堪摘,登楼云与齐。示应随日涉,犹欠乐天题。旧览开青眼,新编写赫蹏。便须联和轴,寄我小山西。
虎目猿身形最贵,祇因攀附即升高。知君今向端溪去,助子清风泛怒涛。
星坠寝门夕,歌兴梦奠时。骑箕良弼去,罢社国人悲。富贵惊川逝,功名白日垂。只应金石刻,无愧伯喈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