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娥醉语曾留。
又中秋。
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据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僕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爲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爲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爲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遗着由子将孙编爲《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着录爲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爲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诗,《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爲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爲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乌夜啼(中秋)》是宋代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素娥醉语曾留。
又中秋。
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中秋夜晚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诗人提到了一个名叫"素娥"的人,她曾经说过一些令人陶醉的话语。在这个再次到来的中秋之夜,诗人期待着月亮的圆满,但他也感觉到了一种无名的忧愁。他把这种忧愁比作干旱的土地,而现在的忧愁则如同水淹没了美丽的中洲。然而,诗人还是期待着明天的晴朗,表示不再需要忧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困扰的排解。首句提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素娥",她的醉语留下了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印象。整首诗以中秋为背景,月亮的圆满象征团圆和美好的愿望,但诗人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忧愁。诗中的"重圆谁妒"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的渴望,但也暗示着可能会有人嫉妒他的幸福。"两悠悠"则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迷茫。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诗人的忧愁与干旱的土地和水淹没的中洲相连,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困惑。最后两句表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明天会是晴朗的,不再需要忧愁。
整首诗词以中秋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困扰的排解,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诗意的愉悦和思考。
蜀鞭虽紫多轻脆,最重商山节眼完。挂在苍崖饱风雪,藓花如漆试求看。
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栎翁。屏花春不老,日日是东风。
上马鸡始鸣,入寺钟未歇。草际起微风,林端淡斜月。僧房湛幽寂,假寐待明发。松径断无人,经声在清樾。
满怀披雾慰生平,到日音容隔暮城。想见舟中留郭泰,可能酒处欠公荣。韦家相业应门户,谢氏才华况弟兄。愧我携儿在尘滓,寸田墝埆望茨京。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千里都无半点山,如何敢望有人烟。不教远树遮栏却,芦荻生来直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