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观月岂无人,未必能看到四更。
山载塔灯金笔立,水摇亭槛玉帘横。
歌从菡萏香中起,酒向玻瓈盏内明。
谁信南湖当暑夜,葛衣风透觉寒生。
张镃(一一五三~?),字功甫,又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南渡后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俊曾孙。以廕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爲司农少卿,因预杀韩侂胄密谋,爲史弥远所忌,一再贬窜。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镃藉父祖遗荫,生活侈汰,于孝宗淳熙二十年(一一八五)构园林于南湖之滨。曾先后从杨万里、陆游学诗,并多倡和。有《南湖集》二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卷(其中诗九卷)。事见《诚斋集》卷八一《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二、一五、二○。 张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及清干隆鲍廷博校刻本(简称鲍校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五月十六日夜南湖观月》是宋代诗人张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良宵观月岂无人,
未必能看到四更。
山载塔灯金笔立,
水摇亭槛玉帘横。
歌从菡萏香中起,
酒向玻瓈盏内明。
谁信南湖当暑夜,
葛衣风透觉寒生。
诗意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南湖赏月的诗词。诗人首先表达了一个观赏月亮的夜晚应该有人的观点,暗指自己独自一人观赏月亮。接着诗人提到,即使是到了深夜,也未必有人能够坚持到观赏月亮的时刻,暗示了观赏月亮需要耐心和毅力。
诗中出现的山上的塔灯和水中的亭槛玉帘,增添了诗情画意。塔灯闪烁如金笔立于山上,亭槛上的玉帘在湖水的摇动下横卧,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更加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诗人接着描绘了歌声从菡萏花香中起,酒光从玻璃杯中映照出来,这一描绘使诗中的景色更加丰富多彩。歌声和酒光都增添了夜晚的欢乐氛围,让人们在赏月的同时享受音乐和美酒的陪伴。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个让人感到怀疑的观点:谁会相信南湖在炎热的夏夜里也会感到寒冷,寒意透过葛衣而生。这种矛盾的描写给人以一种虚实相间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南湖夜晚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南湖夜晚赏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独自赏月的情怀和对夜晚景色的赞美,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细腻表达。同时,诗中的矛盾和意象也增添了诗词的艺术性和深度,使读者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和联想。
我昔向湘潭,故人贻我别。珍於锦鲸赠,未数绨袍脱。温如阳春曦,白似腊天雪。香收禅榻云,光映书斋月。政尔独眠佳,毋使恶卧裂。阴寒不内侵,和气无外泄。自从离乱来,袍{媪女换衤}罄攘夺。惟此寄僧房,与书俱不灭。我本生蠹鱼,自爱纸中裕。宛如蚕作茧,蛾吐眉眼出。夜来实肃
低鬟敛尽云欹侧,粉香都拭。生憎桂帐秋虫入,教郎轻擘。红藤细织暹罗席,方花盈尺。冷波一任鸳鸯拍,残梦无力。
自从删变雅,谁复许离骚。顾我知音少,逢君着眼高。江山成疾锢,笑语破愁牢。勿浪相镌切,姑从痒处搔。
身是江南儒家子,十五学经二十史。低回欲得圣贤心,浩荡更觅先儒旨。当时自谓才可重,岂料中年人不用。白头总得溪上田,手脚生疏不能种。
解带独裴回,秋风如水来。轩墀湿繁露,琴几拂轻埃。晨鸟犹在叶,夕虫馀□苔。苍然发高兴,相仰坐难陪。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短歌行,短歌无穷日已倾。邺宫梁苑徒有名,春草秋风伤我情。何为不学金仙侣,一悟空王无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