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五祖将禅人求颂》

东风吹断濡华雨,淮上秀峰青可数。
束屦欲寻南北山,卷衣又别东西祖。
渊鱼蒲鸟闹一家,汀笋溪蔬甘两箸。
处处相逢记得麽,夜寒月在珊瑚树。

作者介绍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五祖将禅人求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正觉。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融合了禅宗思想,具有深邃的诗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东风吹断濡华雨,
淮上秀峰青可数。
束屦欲寻南北山,
卷衣又别东西祖。
渊鱼蒲鸟闹一家,
汀笋溪蔬甘两箸。
处处相逢记得麽,
夜寒月在珊瑚树。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禅宗的思考。

诗中的“东风吹断濡华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暗示着万物复苏。濡华雨是春雨的意象,东风吹断,意味着雨过天晴,天地间洋溢着新生和希望之情。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淮水上的秀峰,形容其青翠可数。描绘出了山峰的壮丽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寻求禅宗的愿望,束屦欲寻南北山。这句话暗示着诗人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希望通过禅宗的修行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然而,诗人又提到卷衣又别东西祖。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在禅宗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但又暗示着追求的难度和曲折。诗人似乎在禅宗的实践中经历了一些离别与困惑。

最后两句,诗人运用寓言的手法,描述了渊鱼和蒲鸟的亲密相伴,汀笋和溪蔬的美味。这种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描绘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探寻和追求,以及对和谐与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寄托了内心的情感和哲理的思索,展现了禅宗诗的独特魅力。

  • 《庸庵同年于甲子重九集饮浦江高楼有诗纪事依》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 《上知府大同王太尉六首》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 《长思仙》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 《陶山十咏和邓牧心·上下二镬》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 《十月》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 《自古吟》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