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绵绵而不绝,心了了以常明。
静室我方燕坐,傍人唤作修行。
裘万顷(?——~一二一九),字元量,号竹斋,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明嘉靖《江西通志·人物志》)。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授乐平簿(《慈湖年谱》卷一)。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寺司直,寻出爲江西抚干,秩满退隠西山。十二年再入江西幕,未及一月卒于官所。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事见本集附录宋杨简《大理司直裘竹斋墓志铭》、吴潜《乞裘竹斋幸元龙遗泽表》。 裘万顷诗,以宜秋馆刊裘氏裔孙裘镜秋手校之《宋人集·甲编》三卷、附录一卷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断句一联附于卷末。
《兀坐》是宋代诗人裘万顷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在静室独自沉思时的心境和修行的意义。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兀坐
息绵绵而不绝,
心了了以常明。
静室我方燕坐,
傍人唤作修行。
诗词通过几个简短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在静室中专心沉思的状态和修行的含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省自省的口吻,描述了作者在静室中专注地坐着,深入沉思的场景。诗中的“息绵绵而不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安定,他的思绪停止了不断的波动,心境变得平静,警觉。而“心了了以常明”则表明作者的内心清晰明亮,洞察力敏锐,他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思考问题的本质。这种心境和心态的转变,使得作者在静室中坐着,仿佛成了一只燕子,不受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地修行。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理解和追求。通过静室中的坐姿和内心的沉静,作者表达了一种深入思考、反省和修炼的精神境界。这种修行并非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追求,更包含了对内心的探索和提升。通过这样的修行,作者能够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归宿。
这首诗词简短而意味深长,通过几个简单的词句传递了作者的修行追求和心境转变。它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深思的氛围,引导人们思考内心的平静与提升。这种修行精神和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内心的探索和发展。
派里人人有集开,竞师山谷友诚斋。只饶白下骑驴叟,不敢勾牵入社来。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百华开烂漫,觑见没可睹。
长松荫高原,虚亭写清泚。重重夕阳山,忽堕清谈里。吾生溪壑心,苦受尘氛累。昔从笔墨间,涂抹聊尔耳。亦知不疗饥,性僻殊事此。有如鱼吹沫,不自知所以。世人不相谅,调笑呼画史。纷然各有须,缣素盈案几。袜材真足厌,研吮良自耻。经旬一执笔,累岁不盈纸。交游怪逋慢,往往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谷水由来出小湖,渚城辟塞总春芜。战场吴楚看犹在,折戟沙中定有无。
金丸未熟樱桃过,锦幄俱空芍药来。共坐晚凉观物化,床头有酒为君开。